本来只是打算随便出个主意的白玉琦,突然福灵心至的冒出个念头,饶有兴趣的道:“名之为‘佣兵制’!”
“佣兵制?”
这个新名词,让本就是尸山血海之中冲杀出来的大唐君臣们打起了精神,细心凝听。
大唐现如今采用的,应该是沿袭自西魏时期,文皇宇文泰所创的“府兵制”。
没错!就是李世民外婆的爸爸,他外太公宇文泰创建的乡兵改府兵制。
府兵平时为民耕田种地,遇到战事则自备粮食武器,在折冲府的召集下上阵杀敌。
府兵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国家的军费开支,在结合了屯田制的情况下,既增强了农业生产又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还扩大了兵源,可谓是一举多得。
至于府兵制度是否合理姑且不去说它,毕竟没有最正确的制度,只有最符合时代的制度。
并不是后世的优秀制度就一定适合大唐时空,所以白玉琦并没有打算强制性的在大唐时空进行各种制度的改革。
但这却并不妨碍他尝试性的在大唐时空,运用一些他觉得应该可以适用的制度。
“是的,现如今大唐兵卒,大多战时而聚,闲时藏于民间,虽然能够起到藏兵于民的作用。”
“但只有在战时才会由折冲府召集起来,由朝堂委任的折冲都尉和果毅校尉临阵操练,再由其他将领集结府兵出征。”
“这样除了多少有些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意思之外,训练少了会造成兵卒训练不足战力低下,训练多了又会对自带干粮参加训练的兵卒带来负担影响农事。”
“而且由折冲府训练兵卒,其他将领率领出征,还会造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情况,虽然能有效抑制统兵将领的势力,但是也变相的削弱了部队所能发挥的战力。”
“同时,需要兵卒自备被服物资、弓箭鞍辔、武器甲胄和坐骑等负担重大的物品,兵卒不置办的话上了战场危险度大大提升难以发挥战力,同时也难以形成制式如同乌合之众。”
白玉琦稍稍分析了一下当下的府兵制:“可置办的话,却又并非所有人都能置办的起……能够置办的起装备的,不一定是最武勇、最能打的,很难发挥出兵卒真正的实力。”
大唐君臣不由面面相觑。
没有想到府兵制在无极帝君眼中竟然存在着这么多缺点,可这上百年以来不都是如此操办的么?
至于要兵卒自备武器甲胄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不这样根本招募不起来足够的兵员,他们倒是想要自己麾下都是武器甲胄统一的职业兵卒,但国家那里养得起?
“现如今大唐民间其实不缺兵员。”
“大量藏兵于民的府兵,多少都是经历过战阵之人。”
“一些军将麾下还有所谓的‘部曲’依附,一些世家门阀大户手下甚至还存在着私兵。”
“这些兵力在平时实际上都是闲置着的,同时在中央朝堂强盛之时可能还能算是潜在的兵源。”
白玉琦稍稍提醒了一句:“可一旦朝堂势弱,这些兵力就成了潜在的‘威胁’,这个不用我细说,你们懂的!”
“府兵制最大的缺点,是兵卒需要自行筹办武器装备,国家无力供养却又缺乏有效的管制。”
“兵卒在武器装备上的投入,只能依靠军功奖赏来收回,但往往是无法收回的,毕竟能获取军功的只是少数。”
白玉琦挥了挥手,打断了欲言又止的大唐君臣企图开口询问的意图,自顾自的将话说完:“这就导致国家实际上一直处于一种,对兵卒进行索取而无回报的状态,可以想象民间百姓对服役的抗拒性。”
第179章 佣兵制(下)
“而我说的‘佣兵制’,则是在‘府兵制’的基础上,发挥这些闲置兵力。”
“同时变相武装兵卒,在提升兵卒战斗力的同时,也让兵卒能够获得利益上的回馈。”
“而且还可以大幅度降低朝堂压力,提升对兵卒管理力度的一种制度,如果操作的好,让大唐全民皆兵不敢说……”
白玉琦笑了笑道:“但是最起码可以在朝堂不花一钱的情况下,拥有一大批武装到牙齿而且训练有素的百战精兵!”
李世民被白玉琦描绘的情景刺激的都快烧起来了。
就连一直表现的很淡定的大唐军神李靖,也亢奋的都快坐不住了。
尉迟敬德更是情不自禁的站了起来,猴急的扯着喉咙嚷嚷:“帝君!您到是快说啊?”
“那就是‘以战养战,以商养兵,以雇代养,以兵制兵’!”
白玉琦见一帮子大唐君臣都急眼了,不再卖关子的将“佣兵制”一一道来。
其大意,无非就是成立一家非官方,但受官方监督管制的民间武装机构。
允许民间势力自行组织兵卒,但严格约束这些民间武装的规模和数量,将养兵的压力转嫁到这些民间势力身上去。
除了可以在战时通过发布任务的形式,强制征调这些民间武装。
而且还可以通过让这些民间武装互相制约的方式,防止可能出现的动乱。
同时精简军队数量,采取精兵政策大幅度消减朝堂对军队的投入,以绝对的战力优势压制这些民间武装。
说起来复杂,大唐时空的这些君臣,理解起来可能也有些困难。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