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有各种死罪的情况下,食邑减半进行袭承,食邑降低到百户以下,削爵,改封为世袭的上士;每发生一次袭承,继承人要缴纳食邑税租五年的收益为继承税。
相较于前汉的爵位继承法度,这个继承律令实在是优渥,不出意外的话,不会出现绝嗣剥除爵位的情况。
而前汉只有父死子继这么一条,还得是嫡子继承;所以张良后裔满天下,可就是因为爵位传承的那支嫡脉断绝,加上整体大风向不好,留侯国就除国了。
如今田维健康每况日下,临末要解决家中谱系问题,田睿作为二代中仅存的人,只能配合。
按着陈公国奉常衙署的规定,以及分户法的规定,再等几年田成成年,另立户口别居,会给田成重新誊抄一部铜册族谱。
今后田成一脉再有分家的话,只会记录在田成手里的铜册里;除非某个族裔封侯获得爵位,否则不会颁发新的铜册、银册。
根据奉常衙署的规定,田增泰属于别出庶子,成年后除非拥有县侯爵位,否则只会颁发铜册,不可能给银册。
今后田睿一脉的一代代嫡子分家后,才会得到铜册,其他一代代的庶子,是不具有铜册的。
而银册,也始终只有这么一册,除非后裔中有晋爵县侯的。
按着这个法规,今后田信有爵位的子嗣都是银册,无爵位的子嗣也一律是铜册;田信亡兄一脉今后得到入继,也将持有一部银册;田纪已经封侯,也将持有银册;武当侯相田允并无爵位,所以是铜册。
陈公国的奉常衙署自有相关法度管理陈国公室、宗室,持有银册就是公室成员,持有铜册是宗室成员。
银册、铜册持有人,自然能控制册中记载的族人,除非对方不想子孙录名其上。
银册、铜册是要在奉常衙署留下副册的,为免以后公室、宗室人数暴涨,增加管理难度和压力,又有一个三代除籍的规定。
比如第一代田信某个没有获得爵位的儿子,属于第二代的他将拥有铜册,这个铜册传承到第五代时,只会记录第五代的兄弟、堂兄弟、从堂兄弟、族兄弟,并以此向上、向下拓展、清理。
换言之,只会记录持册人‘诛九族’范围内的族亲,也符合五世而斩的习俗。
田维想做的不仅仅是给三子过继嗣子,还想彻底将大宗、小宗问题解决。
他忍着身体种种不舒服,继续说:“兄长绝嗣至今,我甚是愧疚,以至于最近屡屡托梦于我,自不能再做拖延。兄长一脉实系大宗,我本有意使阿聪一脉过继兄长名下。只是世道不宁,阿聪、阿亮相继夭亡,令我痛心不已,就有使阿信出继之意。”
虽然二儿子田聪已经病死在迁徙的路上,长孙田亮也跟着病死夭折,哪怕不在了,可终究是自己的儿子、孙子。
这么过继出去,今后族谱、宗法、礼法、认知观念里,就不是自己的儿子、孙子了。
在冥世相见,也不再是父子、祖孙关系。
心中难免哀伤,可田信正在做的事情,实属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现在必须要做一个分割,从宗法、礼法上做个切割,让田信一脉过继到早亡的兄长名下,让大宗、小宗之别彻底落实。
这样一来,田信与田广、田成将由堂兄弟关系变成从堂兄弟,从三族范围内变成六族范围,再过一代人,就成了九族范围;再过一代人,就出了九族范围。
这年头人口稀薄,再大的罪行往往都是诛杀三族了事,原则上不主张牵连家室、亲族,甚至只杀男丁留下女子。
强忍着不适、疼痛,田维这里做出的决定,就派人火速送往南阳交给关姬,请托关姬用最快的方法送到关中。
其中还有田维的一点点请求,他希望田信能出席田嫦的婚事,给站站台,免得被宫里人欺负。
至于能否等来田信参加葬礼,田维不做期盼……来回关中的路,实在是太远太难走了。
第六百二十三章 仁
江都十一月末时,已然汇聚天下州郡的上计吏,或上计代表。
杨仪已官拜少府,这是个很难办的差使,不管是从郡县地方索要山林湖泽矿藏的开发权,还是去跟北府讨要开发许可金,都是让杨仪头大的事情。
摆明了要得罪人,得罪天下的官吏、豪强,还会影响各地既定的民生,影响范围很大……收益也很大。
这个事情,算账难不倒杨仪,难的是说服对方,把该给少府的那一份例钱交出来。
朝廷很需要这笔钱,有这笔钱的朝廷,就有余力调节、拉近与北府的经济差距;有这笔钱,朝廷可以做很多事情。
而这笔钱,收的名正言顺,自古以来的传统、理念、律例都是如此规定的。
去收,对方死活不给……几乎等同于抗税、目无天子、朝廷,可以理解为,开战。
这是用开战、决裂去胁迫北府缴纳这笔允许开发自然资源的许可文书;对付北府如此,对付地方更是如此。
拒绝交钱的,哪里有问题就收拾哪里。
朝廷很缺这笔钱,关羽很缺这笔钱,需要这笔钱去做大事情;而朝廷、关羽手里有足够的机动兵力,以保证这笔钱的正常催收。
兵,是收税的底气。
在重设少府气氛更加压抑的时期里,杨仪轻舟渡江,前往武陵一处田信的茶庄拜谒逗留此处的廖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