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大将军自己都很少出现在军队里了。
于是大将军这个职位所拥有的权力就在实际上被郭瑾通过绿色通道掌握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赵云的政治智慧远超关羽和张飞,权力欲望却远低于关羽和张飞。
多优秀的将军啊。
无外乎郭鹏那么喜欢他。
郭瑾如此认为。
只是郭瑾的权力欲望丝毫不弱于郭某人,皇位交接之际一度为赵云掌握的卫军实权必须要掌握在手,否则他就吃不香睡不好。
而现在绿色通道的建立和赵云的主动退避,实际上已经确定了郭瑾战胜赵云的结果,郭瑾成为了实际上的【卫军大将军】。
而赵云则主动进入了半退休状态。
郭瑾非常欣赏赵云的魄力和政治智慧,所以没有打算进一步的折腾赵云,而是打算让赵云安度晚年,而且比曹仁还要舒服一点。
因为赵云还有职位,一旦出事,赵云还是可以挂帅出征。
只是赵云不能在日常拥有实际权力罢了。
郭瑾的夺权计划初步成功,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架空卫军四将军。
卫军四将军也是魏军中常设将军的职位,常设将军职位所自带的权力非常重大,且不能随便改变。
一个赵云好对付,四个常设将军却不好对付。
眼下卫军大将军虽然没有了威胁朝政的可能,这四将军却可以拥有。
一旦朝局有变,四将军必然成为各方势力争相拉拢的角色,而且眼下他们本身就具备着各方势力的背景。
曹纯,李典,郭栋,夏侯渊。
郭栋自然是听他的,因为是自己人,非常忠诚于郭氏。
曹纯和夏侯渊一个代表曹氏,一个代表夏侯氏,两家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结为战略同盟。
李典游离在外,代表的实际上是游离在皇族、亲族将领集团之外的军中势力,是第三方势力,也是一旦出事非常容易被拉拢的一方势力。
他们各自已经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
在郭鹏还在的时候,他们当然都听郭鹏的。
不管背后有什么奇奇怪怪的势力集团需要代表,郭鹏一声令下,让他们交出兵权,他们还敢有二话?
现在郭瑾没有这种威望,所以他们背后的势力集团其实是可以作妖的,若不把这种可能性掐灭掉,问题就很大了。
这种可以集中力量的常设将军职位必须解除实权。
最高只能允许校尉的存在。
校尉就太多了,几十万卫军,校尉起码几百个,让利益集团尽管去争取,看他们能争到多少个站在他们那边帮着他们办事。
而且人一多,心思也多,繁杂纷乱,难以统御,各有各的需求,各有各的想法,要如何才能通过他们影响朝局呢?
只是四将军的话,只要争取到两个,就有动摇朝政局势的可能,就算两两对立,胜负也未可知。
设想一下,未来的某一天朝廷发生政治斗争,皇帝不察,四将军被某个权臣拉拢,或者说四将军中的两个被拉拢,那么这个权臣在实际上就已经有了主导朝政的可能,皇帝就危险了。
如果皇帝不能完全掌控这四人,很容易就会造成军权旁落、权臣诞生,从而威胁到魏帝国的中央集权。
所以这种可能是郭瑾不能接受的。
四将军不是不能存在,但是不能成为常设将军,要成为和卫军大将军一样的荣誉职位,实权不能交给他们。
军队里要以校尉为主要统兵者,日常只有校尉可以带兵,不能有更高的职位身处于卫军之中带兵。
魏军里没有中郎将这一层级。
或者说曾经有,在乱世的时候有,但是当郭鹏的军队从名义上的汉军进化成魏军之后,就没有中郎将这一层级了。
直接从校尉蹦到将军。
这是郭鹏的掌军之术,尽量削减军队层级,减少中间部分,可以更加凸显最高统治者的权威,方便领导,也能增强最高统治者的存在感。
可以说当时郭鹏也在为日后郭瑾的行动做铺垫。
汉军和魏军不同,汉军在体制上也是贯彻了汉朝廷位卑权重的用人法原则的。
权力重不重,不重要,重要的是职位不能高。
职位越高,收拾起来越麻烦,职位越低,就算权力大,收拾起来也很简单,这就是帝王心术。
位卑权重绝对是个好手法。
所以东汉时代,哪怕在黄巾之乱时代,中郎将都是统兵大将的最高职位了。
一群中郎将的地位又能多高呢?
当年讨伐黄巾军的时候,卢植就是以北中郎将的身份统兵作战的,一样取得了胜利,胜利之后还特别轻松的就被解除职位成为太尉。
这要是换一个高级军职你试试?
和西汉时代的大将军、骠骑将军还有车骑将军比起来,中郎将是典型的位卑权重,任命起来容易,撤掉一样容易,都没办法挣扎的。
所以郭瑾觉得自己全面掌握卫军之后,进一步全面掌握军权之后,有必要更改一下郭鹏设立的军衔军职制度。
开国老将们纷纷凋零之后,将军的荣誉都不能随便给。
而且出征将帅也不应该随便给个将军号,就给中郎将,东南西北中郎将,或者加个威武的称号之类的,就和郭鹏早期建军时给麾下部将的封号一样。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