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案,很多人现在复盘,还心有余悸,特别是杨溥几乎是用李时勉兑子王振,李时勉这一个能升入六部,甚至是进入内阁的人选,不得不因为双腿残疾,终结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这样的事情之中,谁敢节外生枝。
更不要说,当时大明朝廷面对财政危机,除却周忱,无人能够摆平这个烂摊子。杨溥都不想将周忱牵扯进去。
而今周忱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大明财政充裕,即便是瓦刺之战也打的。但是周忱在改革之中,很多从权之举,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看上去都是模棱两可的。
再加上周忱之前的前科。
很多清正的大臣,对周忱都不是太满意的。但是对周忱理财之功,还是捏着鼻子认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接受周忱当户部尚书,而不想让周忱入内阁的原因。
朱祁镇设计的政治框架中,六部尚书虽然名义上是文臣最高官员,但是却是执行层的,真正的决策层就是内阁。
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
朱祁镇不想在这一件事情上,多做纠缠,说道:“好了,事情都过去了。就这么办吧。”
朱祁镇此刻才感到了做皇帝的快意。
并非谁都有三杨的威望。
三杨一去,内阁之中资格最老的大臣,就变成了胡濙。
但是胡濙一副养老的样子,除却礼部的事情,从来不开口说话,最近朱祁镇给他加了事情,就是关于黄钟律管之事。更是不管闲事了。
至于张辅也是如此。除却军事之外,其他事情也一概不管。
至于剩下内阁成员,最有威信的曹鼐与王直,他们两个人加起来,对朱祁镇的压力,也没有半个杨溥。
朱祁镇这才是尝了一把乾纲独断的瘾。他随即说道:“杨首辅为国家效力几十年,劳苦功高,朕以为当谥为:文正。诸位以为如何?”
“陛下,”胡濙不得不说话了,说道:“东里公谥号文贞,勉仁公谥号文敏,杨首辅功绩在两人之下,臣以为不当越过这两人。”
文臣的谥号之中,文正是第一等级,而文贞是第二位。甚至有的朝代没有文正,文贞就是第一了。
杨士奇作为内阁首辅近三十年,辅助太宗,仁宗,宣宗,还有朱祁镇四位皇帝,没有出过差错,而且在几次皇位交替之中,都立有功劳。
特别是在正统初年,三杨辅政,恢复了大明的元气。大概是因为儿子的原因,终究没有得到文正的谥号,只能低了一级。
不过,即便如此文贞也没有几个人可比了。
至于杨荣比杨士奇还差了不少,却是因为杨荣这个人行事,有些地方不符合儒家价值观。比如宣宗平了汉王之后,杨荣建议剪草除根,平了赵王。
还有在宣宗废后之事上,他非但没有劝阻,反而帮宣宗出主意糊弄太皇太后。等等,这都是黑点。
所以杨荣的谥号并不太高。
就杨溥一生功业来论,他前半生是远远比不上杨士奇与杨荣的,一直到他掀翻杨士奇之前,他一直是被其他两人压制着。
他作为首相,也没有几年时间。
这几年时间虽然做的不错,但并非没有污点的,比如因为王振引起了一连串大案,比如叶留宗邓茂七之乱,等等。
怎么也不该弄一个文正。
朱祁镇说道:“胡先生此言差矣,杨首辅秉政以来,修建河北水利,使得河北百姓免于旱涝之灾,改革盐税,推行晒盐法,盐税大增,以至于现在府库再无忧虑,更不要说整顿吏治,清理贪污。完善巡抚制度,更有遗策,改易户部,兵部,工部职能,如是种种,朕而今思来,都有不胜眷恋之情,先生治天下不过四年,则天下得其荫蔽。汉武侯言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生实为之也。”
“如此先生,怎么不可能得一文正?”
朱祁镇与杨溥之前的对话,都有商辂在一边记录,所谓之起居注。唯一当日最后的对话,并没有记录。
而今杨溥都死,朱祁镇就当做杨溥最后那一段话不存在。
他要无限推高杨溥。自然是做给活人看的。
朱祁镇细细回顾与杨溥合作这几年,总体来说,双方还是合作愉快的。杨溥是真心实意的想做些事情。朱祁镇交代的事情,杨溥绝对不能做的,就顶回来,觉得能做的,就全力去做。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愉快。
但是总体来说,大明是在蒸蒸日上的。甚至上升势头很猛。
这就可以从,大明赋税增幅,与各地流民数量减少幅度,可以推算出来了。
朱祁镇自然想让满朝文武知道,凡是愿意与他合作的人,朱祁镇保证身后之名,所以他想延续与文臣集团,这种大合作小摩擦的蜜月期。
胡濙不再说话了。
就胡濙本身来说,他根本不想反对朱祁镇。
毕竟胡濙是看着朱祁镇一点一点长大,他知道当今不好惹。而且他一心放在养生之上,已经多次向朱祁镇请辞了。
如果朱祁镇准了他,说不定胡濙就要在武当山做一道人了。
只是朱祁镇见胡濙鹤发童颜,行动之间,比寻常年轻人还敏捷多了。自然是不肯放他走。
朱祁镇觉得,胡濙在政治上没有企图。让胡濙管着礼部,最少礼部也少找朱祁镇的麻烦,否则换一个想在朝廷上建立名望的大臣,朱祁镇就烦恼多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