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朱祁镇本身是一个不太在意礼节的人。
但是宫中更是繁文缛节多,如果真挑朱祁镇的毛病,朱祁镇处处都是毛病。礼部尚书在礼法上挑皇帝的毛病。
皇帝还没有办法。
朱祁镇一心一意要将胡濙放在大学士的位置上养老了。就是胡大爷在大学士的位置上,每天来内阁签到就行。
反正胡濙当了几十年礼部尚书了,对礼部的事务,闭着眼睛都能处理好。而且礼部都是清水衙门,除非是科举年,否则真没有什么事情。
胡濙似乎也参悟出来朱祁镇这一层意思。如果不是这一件事情,牵扯到礼部,胡濙也不会出来说话。
但是胡濙出来说话,仅仅是开了一口头。
在他想来,后面有人该接着说,毕竟杨溥虽然不错,但是封文正,有些太离谱了一点。要知道从大明开国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文臣获得这个谥号的。
有人说方孝孺谥号文正,但是方孝孺这个谥号乃是南明追封的。最少在这个时间段之内,是一个也没有的。
杨溥怎么看,都是承担不起这个名号的。
只是胡濙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每一个人出来说话。
原因很简单,内阁七个人之中,现在空缺一位,张辅是不会在这件事情上发言的,胡濙已经说过了,剩下五个人之中,曹鼐刚刚得了杨溥遗赠。成为内阁首辅。怎么也要念杨溥的好。这一件事情,或许有些不大合适,但是他不适合说。
而马愉,高谷,都是杨溥的学生的,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们自然要闭嘴了。让他们违心赞成,却是有一点难,让他们极力反对,更是不可能。
毕竟是自己的老师。
至于王直见所有人都不说话,他说话有什么用?
他刚刚被朱祁镇给怼回去,也不愿意再惹怒朱祁镇了。
这也是内阁之中,缺少一个核心的表现。
朱祁镇说道:“既然大家都赞同,这一件事情就定下来了。”
随着这一声令下,大明第一个文正公,就此出炉了。
杨文正公这四个传了出来,几乎满朝文武一片哗然,不少人都上书反对,杨溥与这两个字实在是不相符。
朱祁镇将这奏折集中在一起,在某日早朝之中,道:“杨溥辅弼之功,传道之德,朕愿意以师礼待杨溥。文正谥号,不足以言杨公之德万一,从此满朝文武不许再议此事。”
此言一出,不出旬日就传遍天下了。
一时间,杨溥与当今君臣知遇之情,被写进了话本之中。几乎可以比汉昭烈,与诸葛武侯了。特别是杨溥死后被封为文正的同时,也葬入皇陵。更是文臣莫大的荣幸。朱祁镇还下令在石首为杨溥建立祠堂。各种恩典加在一起,更让感叹君恩之厚。
朱祁镇这举动,抬高了杨溥的同时,也变相抬高了自己。特别是朱祁镇将很多功劳都加在杨溥身上,甚至民间的名声,杨溥有超过杨士奇的趋势。
三杨泉下有知,或许万万没有想到,跟随他们大半辈子的小老弟,在生命最后几年,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
正统十二年四月。
杨溥离世已经半年有余了。
随着杨溥离世之后,一系列人员调整也渐渐的稳定下来了。
朱祁镇登基以来第三任首辅,曹鼐正式正位,在朝野上下开始确立起权威了。
朱祁镇与曹鼐的磨合,也变得慢慢习惯起来。
总体来说,对于这个新任首辅,朱祁镇还是感受到很舒服的。
杨士奇之于朱祁镇,一直是处于一种长辈对于晚辈的态度,即便是朱祁镇虽然能看见杨士奇每次拜见他,都会行礼。
但是朱祁镇一直有一种感觉,那种感觉就是杨士奇虽然跪着,朱祁镇却感觉,杨士奇是站着的,自己反而处于下位。
杨溥虽然无意倚老卖老,但是岁月给他足够的底气,在朱祁镇面前说任何话。
但是曹鼐却不一样了。
曹鼐的内阁,似乎让朱祁镇觉得有些回归内阁本意的感觉。
其实在太宗皇帝在的时候,内阁其实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而已。
曹鼐对朱祁镇所有命令,都是毕恭毕敬,一般来说,从来没有反驳的时候。但凡是重要决断,都会上书请旨。
似乎没有皇帝的圣旨,什么都做不了了。
当然了,如果曹鼐什么事情都要朱祁镇做决定,朱祁镇早就换了一个首辅了,毕竟朝廷政务繁杂。如果万千事务都压在朱祁镇身上,朱祁镇早就累死了。
曹鼐更多形式上的早晚请示汇报,其实已经将下面的事情整理的条条框框,朱祁镇只需写一个同意,或者准就行了。
这让朱祁镇很舒服。
而且曹鼐天早朝之后,都会拜见朱祁镇,商议当日政务。
看上去,就好像是朱祁镇的意志绝对主导了内阁。其实曹鼐在其中并非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夹杂在各种请示之中了。
朱祁镇有些看出来,有些没有看出。
但是朱祁镇无疑真将内阁变成一个秘书机关。所以,除非违反朱祁镇的原则。朱祁镇都当做不知道。
于是,如此曹鼐低头,朱祁镇放权。
双方的合作倒有几分君臣和睦,其乐融融的样子。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明朝 争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