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其他礼法?
抱歉,没有功夫去做。
于是,汉季不仅仅缺失了古代的君臣礼仪。
更缺失了那些重要礼仪的程序。
就连当今天子封禅泰山,所用礼法,也都是靠着向齐国的老人打听加自己开脑洞搞出来的。
所以,后世的司马光,因此捶胸顿足,在资治通鉴里责备叔孙通: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枇,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
百年后,大儒刘歆写信给扬雄,对此同样痛心疾首的说:“今……有乡礼二、士礼七,大夫礼二,诸侯礼四、诸公礼三,而天子之礼无一传者……”
东汉鸿儒王充,同样对此深表痛心,其在著名的经典《论衡》中说道:“案今礼不见六典,无三百六十官,又不见天子,天子之礼何时废?岂秦灭之哉?”
在恢复礼法,重建礼乐这个事情上,不分今文古文,都是相同的——不惜一切代价,找一切机会,也要重建礼乐。
盖因为,这不仅仅关系到他们的自身利益,更关乎他们所共同认定的价值观。
如今,张越言之凿凿,所谓‘古之君卿大礼’。
若能证实,恐怕除了左传外,人人都将无比高兴!
张越微笑着,转过身去,看向那个老儒生,长身拜道:“不敢欺瞒zhang者,小子偶从兰台所遗旧秦七百余万片残简之中,发现了数十片秦人自楚所得的简书,虽然很多都被战火所焚烧,字迹模糊不清,但小子还是从中整理出了一篇较为完整的简牍,其为楚国所记郑国史料,晚辈命名为《郑武夫人规劝孺子》……”
后世的清华简,张越在网上看过许多整理出来的内容。
而兰台和石渠阁之中,藏有萧何当年从秦阿房宫废墟之中清理出来的成千上万片残简。
萧何在世时,动用了举国之力整理了其中百余万片,并在这些残简的基础上,重建了汉室的制度和法律。
只是剩下的,就再没有人有这样大的毅力和功夫去整理了。
一直以来,都藏在兰台和石渠阁。
故太史令司马谈在世时,曾花费无数精力整理和重建它们。
其子司马迁继任后,为了编纂《史记》,同样将全部精力投入其中。
可惜……
这个工程量实在太大了!
大到,哪怕司马谈父子不吃不喝,用尽一生,也无法完成。
事实上,他们父子两人一生只整理其中不过一成的残简。
即使如此,也让司马迁得以写成号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史记。
但,剩下的那些残简,在司马迁死后,就再无人过问了。
等到西汉王朝灭亡,王莽篡汉,以及随后的新王朝毁灭,战火重燃。
这些萧何花费无数精力,从秦代废墟抢救出来的典籍,大部分被付之一炬。
剩余的一小部分,为东汉继承。
三国时代,董卓火焚雒阳,这最后的遗存,也消失无踪。
不得不说,这是诸夏民族文化的莫大浩劫。
而现在,作为穿越者,张越自然明白,那些残简的重要性。
正好,有空间在手,只要他想,几乎可以将任何见过的文字,全部记忆下来。
于是,他就去了兰台,将藏于兰台的两百余万片残简,整理了一番。
虽然因为时间太少,暂时只整理了大约十几万片。
其中只有七千多片,能够辨认或者有研究价值。
但这已经足够了!
因为,他从这些简牍里,找到了小半部楚国史书。
其中,正好就有《郑武夫人规劝孺子》。
总计二十一支竹简,差不多一千两百字,虽然都是以大纂写成的,且散落在数以万计的简牍之中,错非张越,开了外挂,不然其他人再强也无非将它们整理起来。
也正是因此,张越才有这个底气。
当然,其实哪怕没有找到这篇简牍,张越也能‘发明’一篇。
反正,兰台堆磊的简牍,成千上万,大部分都没有人关心。
他随便在里面找几个已经字迹模糊的简牍,再做旧一下,谁能知晓?
这个时代没有后世的那些测定技术,基本上是不可能有人搞清楚的。
众人听着张越的话,一下子就都激动了起来。
那个老儒生甚至泪流满面,哭着说道:“其文安在?愿侍中与我一阅……”
再没有比士大夫们更关心这种事情的了!
关乎礼法,谁不重视?
也正是因此,古文学派,才会层出不穷。
只是,古文学派的大部分所谓‘古文经典’,出现的太蹊跷,而且,其文法、用词和经义,都和现存的今文学派的经义,背道而驰。
很难让人信服。
但石渠阁和兰台的残简就不一样了!
众所周知,秦始皇虽然焚书坑儒,尽毁六国史书。
但是……
他没有做绝,当年他曾下令,将六国史书和其他所有搜集到的诸子经典,运到咸阳,藏在阿房宫之中。
是项羽的那一把大火,葬送了这些珍贵史册和先贤智慧的结晶!
大量的珍贵史册与先贤典籍,几乎都被焚烧的干净。
其实儒家,还不是最惨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