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距今四千多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知道利用黄昏时星宿出现来定一年四季的方法。书经尧典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这就是根据鸟、火、虚,昴来定四季。把这四个星宿作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黄昏时的中星。到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已经有了二至和二分的四个节气。孟子离娄章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古人称冬至和夏至叫做「日至」,冬至叫「日短至」,夏至叫「日长至」。从孟子所说的话,可知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已经很有把握测定阳历年的长短,就决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了。
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是在每季之中。既有了二分二至四个节气,于是由于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到西汉初年,其余二十个节气也都确立了起来〔一〕。到了这时,可以表示气候变化和提供农耕日程的二十四节气,便全部完备了。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历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农业生产,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二千多年来,我国农民耕田、播种、收割,都是按照节气办事的,他们依据节气来断定时令,农事的进行就有了根据,用不到再仰观天象了。
我国自古以来,行使夏历。夏历以月亮绕行地球一周作为一月,它的历年长度不和回归年相符,所以夏历的日期和气候变化没有固定关系,这样于农业生产很不方便,于是夏历既设置闰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并在安排年、月以外,再设置二十四节气,来弥补日期和气候变化不符的缺陷。
夏历一年比阳历一年短十一天多,因此夏历每年同一节气要比前一年移后十一天左右。夏历闰月的长度是三百八十四日,比阳历年还长十九天。遇到闰月之后,那年节气又要比前一年提早了二十天左右。这样,同一节气在夏历不同年份前后相差可达一个月。所以二十四节气固然弥补了夏历日期和气候变化不符的缺陷,但是,也正由于二十四节气的设置,突出地显示夏历「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的大缺点。
上面说过,节气是符合地球环绕太阳的黄道的,黄道匀分为二十四份,排成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符合周天三百六十度,匀分为二十四份,在黄经上每隔十五度,列成一个节气。地球绕太阳一周是阳历一年,依了一年的轨道,平均排列起来的二十四个节气,所以节气是完全符合于阳历的。夏历日期和气候变化没有固定关系,而二十四节气却概括地表示了一年四季、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农民们世世代代都是按照节气从事农业生产。「那末,何不如把夏历废掉呢」?「为什么不干脆用节气来定岁时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世代实践之后,他们提出了问题和要求。
这一个问题和要求,经过北宋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沈括初步提出了回答。他指出夏历「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算数繁猥」的大缺点。认识到「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生杀变化之节,皆主于气」的历理。故建议:「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至于月亮的圆缺对寒暑的季节无关,只要在历书上注明「朔」、「望」,以备参考。他以宋元祐元年(一○八六)孟春、仲春为例:「孟春小,一日壬寅,三日望,十九日朔。仲春大,一日壬申,三日望,十八日朔」。沈括把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部份,共十二个部份。每一部份含两个节气,一个节气居首,一个节气居中。例如立春为孟春第一天,雨水居孟春之中;惊蛰为仲春第一天,春分居仲春之中。他用气定岁时,不用朔定岁时,所以说「更不用十二月」,但他仍借用月的名,一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大小相间,不置闰月。他认为用这种历法,「则四时之气常正,岁政不相陵夺」,「简易端平,上符天运」,跟四季时令完全一致,又整齐划一,易于记忆,便于计算了〔一〕。
沈括这一个用节气定岁时的改历建议,实在就是废除夏历而用阳历来代替,不论从天文、气象、风俗、习惯那一方面来看,都比夏历合理而方便得多。但是,在封建时代一切都须要尊圣法古,如有轻议古法,那便是离经叛道。当时一般人认为自从尧帝行使夏历以来,已有三千多年,有谁可以变更古法呢!所以沈括的建议只有得到「怪怒攻骂」的结果,而当然是不会有实行的可能了。
在沈括提出这一个新历法七百六十五年之后,金田起义,反封建的矛头在文化战线上首先指向夏历。第二年太平天国就颁行了同样的新历法天历。天历采用节气为制历的基本法则,分一年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以十二节为十二个月的开头,以十二气为十二个月的月中,而以立春为岁首。太平天国颁行这一个以节气定岁时的四季新历法,说明它是反映当时中国农民的要求,符合当时中国农民的愿望而产生;也说明它只有到了反封建的太平天国,才得见于实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