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脑袋有可能不保,吴克善又是长长的一声叹息。
他的这声叹息,被策马走在他身边的一个相貌颇为堂堂的中年蒙古汉子听见了,那人顿时笑了起来:“吴克善安答,您尽管放心,如今的瓦剌联盟兵强马壮,足以庇护远来的客人。”
说话的这人是吴克善的亲戚,名叫噶尔旦木巴,是留在瓦剌联盟中的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汗的儿子,而且他还是准噶尔部的首领僧格的岳父,他的女儿阿努可敦是僧格的妻子。
而那个鄂齐尔图汗则是顾实汗的侄子,在顾实汗去世后,接任了瓦剌联盟的盟主之位……
“现在还有瓦剌联盟?”吴克善低声问。
“这个……”噶尔旦木巴没想到对方会那么直接,尴尬的一笑,“当然是有的,怎么会没有……”
“那咱们现在要去的地方是……”
“是楚河城。”噶尔旦木巴轻轻的叹了口气。
楚河城位于楚河南岸和天山北坡之间,大致就是唐朝时候的碎叶城附近。这座城池并不是瓦剌联盟的“首府”,瓦剌联盟是一个非常松散的游牧部落联盟,也没有什么首府或是首都。
楚河城其实是大明北庭都护府的驻地!城池的选址是万里之外的朱慈烺定的——在那时他的大明还在和北方的大清争斗,但是他已经在考虑准格尔西迁的问题了。
如果准格尔部的中心摆在后世的准格尔盆地中,那么准部就有了向东发展的便利。
反之,如果准部的中心迁往楚河流域,那么准部向南发展就比较方便了。
而为了促成准格尔部的西迁,朱皇帝甚至还给僧格拨了一笔银子,在安西之战结束后,让人运往准格尔部,以供僧格在楚河筑城之用。
银子在大草原上当然没什么用,但是在靠近布哈拉汗国的楚河地区,却可以用来向布哈拉的商人采购物品,雇用工匠。
在来自布哈拉的工匠和被准格尔部抓获的哈萨克俘虏(奴隶)的不停劳作下,到了洪兴十二年的夏季,一座崭新的,混合了汉式、藏式和中亚三种风格的城市,已经出现在了楚河之滨。
除了在政治上、军事上的作用,这座楚河城现在还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商站。
通过河西、安西来到中亚的产自中原的茶砖、丝绸、瓷器、火药,来自蒙兀儿草原的毛皮、牲口,来自西伯利亚盐湖的食盐,来自布哈拉的铁器、毛毯和各种生活用品,都在这里交汇。
城外肥沃平坦的土地上还出现了大片的农田,来自安西的农夫在那里种植了耐寒的燕麦和黑麦。城内城外还建起了许多喇嘛寺,来自中原的高僧在那里念经礼佛,为准格尔部和僧格汗祈福。
楚河城的周围,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了盛唐时期,又变成了东西文明交汇融合的最前沿了。
这座城池的主人就是绰罗斯·僧格,又被称为僧格汗或大都护僧格。
实际上他从来没有称过汗——他在瓦剌联盟内部的尊号是珲台吉。僧格的妻子阿努可敦的祖父鄂齐尔图汗才是瓦剌联盟的汗。这位“老汗”现在居住在伊犁河谷地区,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只是过他的舒适安逸的好日子。也正因为鄂齐尔图汗的神隐,使得僧格成了瓦剌联盟实际上的汗。久而久之,大家也就叫他僧格汗了。
不过他这个汗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汗国,只有一个空架子的都护府(也不是完全空的,都护府拥有楚河城),一个准格尔部,一个松散的瓦剌联盟……还有多达百万的蒙古腹心部!
可以说,他现在的实力比起先祖也先太师更强大,也比那个中兴蒙古的达延汗强大,甚至也比初建大蒙古国时的成吉思汗强大。
那么强大,照理应该是个大大的汗,现在却只是一个珲台吉……僧格自己也觉得有点说不过去了。
可是要称汗……
“台吉,台吉……”一个银铃般的声音打断了僧格的思绪,他扭头一看,是一个高大丰满还有点漂亮的年轻女人,正是僧格的妻子阿努可敦。
阿努可敦手里拿着一张信筏,笑吟吟的对僧格说:“刚刚收到你六弟呼图克图的信。”
“信上说了什么?”僧格问。
“信上说他很快就要来楚河省亲……现在应该已经上路了。”阿努道,“另外还有九个汉字。”
“汉字?你认得吗?”僧格问。
“认得,但不清楚是什么意思?”阿努说,“那九个字是:高筑城、多占地、缓称汗。”
第1093章 文明圈的扩张
阿努可敦一边将书信递给僧格,一边发问道:“台吉,这九个汉字是什么意思?”
僧格笑道:“这是六弟要我学明太祖朱元璋啊!”
朱慈烺送给准格尔部的可不仅是筑城的经费和杀敌的火器,还有来自中原的文化。
楚河城内外随处可见的喇嘛寺并不是由来自西藏的喇嘛主持的,而是由来自中原的黄庙喇嘛修建的。而建庙的费用,当然都是大明皇帝朱慈烺捐赠的。拿了朱慈烺的钱,这些黄庙当然就要替朱慈烺办事了。
所以楚河城的喇嘛寺不仅传播佛学,也传播汉文化——他们带去的佛经大部分是用汉文书写的。而且他们还在寺庙中开办了汉文学堂,招收准部的贵族子弟在寺庙中学习汉字汉语,也教他们中国历史……僧格作为珲台吉和大都护,当然得学习中原文化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 文野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