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当天刘健不当值,谢迁也老早回府,李东阳不敢擅作决定,赶紧让人去刘健府上通知。
结果这边前往刘府报讯的人还没走,乾清宫那边又派人来,告知李东阳一个消息,说是皇帝召五军都督府、内阁和兵部要员进宫问话,虽然没说跟湖广、广西和贵州等地的叛乱有关,但李东阳基本能判断出,皇帝突然召集军政重臣进宫,问的必然是跟军事有关的事情。
王华问道:“宾之,是否先跟刘少傅商议,再行前往乾清宫?”
李东阳沉吟一下,断然摇头:“不合适,如果是旁人倒也罢了,你我本在宫中,如果过去比五军都督府的人还晚,陛下必然起疑。有什么事,你我可在路上商议一番,到了陛下面前也有话说!”
李东阳此时心中有些恼火。
桂林府告急,这可不是一座普通城池,而是广西省治,照理说地方叛乱闹腾得再大,断不至于发展到威胁省城的地步。
王华一向没有处理军务的经验,他现在纯属赶鸭子上架,即便这件事跟他没什么关系,但李东阳依然让他一起前往乾清宫,似乎想用这种方式告诉皇帝,现在内阁非常需要王华这样的智囊来出谋划策,有点把矛盾摆上明面的意思。
听到李东阳如此说,王华不得不跟着前往乾清宫,只是他还在想,怎么才能避免跟皇帝朝面。
作为翰苑系的官员,宫里的情况,王华不比李东阳陌生,但乾清宫却是他极少去的,他的主要活动范围在文华殿、詹事府和东宫之间,毕竟他手头没实权,即便现在顶着翰林学士的名头,甚至领礼部侍郎的俸禄,但他仍旧只是东宫讲官,并非实权大臣。
往乾清宫去的路上,王华道:“宾之,以我如今的身份,到乾清宫见驾,是否不合规矩?此番陛下并非只召见刘少傅和你,总归有旁人在场,贸然觐见的话,可能会让陛下认为我有僭越之嫌!”
李东阳道:“你不用太过担心,列席会议后不说话,没人会拿你有没有资格说事。之前刘少傅曾对陛下说及,内阁人手匮乏,陛下默许你参议军机……当然,若你对此有疑惑,先往乾清宫门口等候便是!”
王华心里直打鼓,自己只是翰林学士,尚未入阁,被刘健和李东阳这么摆弄,就好像他急着当内阁辅政大臣一般。他不知道这个时候自己是该进还是该退,若是之后殿前问话,皇帝公开质疑,他将会颜面无存,落下个“急功近利”的坏名声,以后再想入内阁就难了。
王华总觉得自己是被刘健和李东阳拿来当枪使,他是个聪明人,清楚皇帝现在不想破坏朝廷固有的生态平衡,贸然增加内阁大学士的人数,王华根本不想自己成为文官集团跟皇帝博弈的中心。
二人因本身就在宫中,第一批来到乾清宫,此时连去兵部问话的萧敬都未及赶回。
二人在乾清宫殿外等候,照理说他们可以转到偏殿稍事休息,但因这次是皇帝临时问话,大臣将陆续过来,殿前问话随时都会开始,他们没必要再瞎折腾,本身他们也不感觉走这点儿路有多疲累。
等了盏茶工夫,第二波人赶到了,但这次来的却不是兵部尚书刘大夏或者是东阁大学士谢迁,而是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侯张延龄两兄弟,这点连李东阳都未料到。
照理说兄弟二人平时不务正业,为何这次会过来得这么快,其中必然有缘故。
张鹤龄年岁比李东阳几乎小了一半,他过来拱手行礼:“李大学士,王学士,真是稀罕事啊,我等居然在此相见!”
张氏兄弟毕竟不是科举出身,说话没多少水平,李东阳皱皱眉头,如果不是二人身上有侯爵爵位,他根本就不想理会二人。
第一四四三章 君前召对
李东阳和王华都有文人的傲骨,对张氏兄弟原本就看不过眼,这会儿张氏兄弟主动跟他们打招呼,他们只是礼节性地回应,根本就不想多搭理二人。
张鹤龄早就习惯朝中文臣的冷眼,他的气量也稍大,不会太过介意,但张延龄却是小心眼儿,非常在意朝臣对他的冷遇,心中已经开始琢磨怎么对付这两个不识相的老家伙。
以张氏兄弟年过而立的年岁,去跟两个五六十岁的顶级文臣较量,有些不自量力。在李东阳看来,若非二人有皇帝的宠信,光是之前张氏兄弟二人做出的那些欺男霸女、抢夺民财、鱼肉百姓的事情,就足够让二人死几回了。
这样为非作歹品性低劣的国舅,以李东阳的清高,根本不屑于刻意拉拢。
不多时,刘大夏和张懋等人也进宫来,最后出现的是吏部尚书马文升和内阁辅政大学士谢迁。
来人不是很多,五军都督府有几位,剩下的就是对李东阳和王华来说非常熟悉的几名朝官,不是阁老就是尚书。
至于刘健,迟迟未到,显然以其年迈的身体,需要折腾很久才能过来。
好在一干大臣都不着急,有人没来,此人还是首辅,等一等还是有其必要。
萧敬进去请示朱祐樘,似乎弘治皇帝并不介意刘健未至,安排萧敬出来召众大臣进内觐见。
萧敬出来后很客气,丝毫没有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架子,行礼道:“诸位大人,陛下在里面恭候多时了,请进!”
众大臣面面相觑。
刘健不在,没人愿意当首进去,退让一番后张懋先行一步,随后跟着的是李东阳和马文升,再其次是谢迁、刘大夏和张氏兄弟,然后是涉及到湖广、广西、贵州军务的右军和前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最后才是王华和另外一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