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易尽量让打保持冷静,他也故意不提李孝恭冤杀阚棱及其他一些江淮军将士,将诸多江淮军主将家产借故抄没的事,只是擦边球一样稍稍带上,这事若是通过他口里提出来,那反而不好,像是他在泄私愤一样,即使要提,也要其他人站出来提才是!
听王易此话后,李孝恭脸上的怒意反而消除了,一脸的平静,但眼中的威严更盛,加重声音喝问王易道手小子乱言,别以为你以如此托辞,就能蒙混陛下及在场的诸位大唐朝臣,”李孝恭说着也对李世民行了一礼,“陛下,臣在率军平定江淮、江南一带的江淮军叛乱后,严查了反叛的事件,也问询了不少的参与叛乱者,特别是匪首辅公祏,连辅公祏都招认,江淮军的主将王雄诞,及已经归降于我大唐的阚棱有二心,证明了包括王雄诞在内的诸多主将,都在做图谋起事的准备!”
李孝恭提起辅公祏的供词让王易一喜,马上出声辩驳手想必赵郡王也明白,那只是辅公祏为开脱打的罪名,拉其他人一道下水,临死之前血口喷人而已,陛下已经派人查清此事,陛下,赵郡王今日还提此事,让臣甚是不明白为何…”
李孝恭却似完全不理会王易此说,以手指着王易,杀气又腾了上来,只是面奏的话还保持着相同的语调,但让人感觉的味道却完全不一样了,“陛下,江淮军诸位主将虽然已经身死,但他们的后人却还不死心,依然图谋后事,据臣所知的情况,此子及手下的人在江南一带广收人才,并以为朝廷献策为手段,广造声势,为打积累名望,就如此子所提,在杭州一带改良种植作物,并不是为百姓谋利,而是为了提高打的声望,在迷惑官府的同时,也更是为了能在百姓中博取声望,并想以此成就,获取陛下的称赞,得到朝廷的重用,以图大事的,如此居心叵测者,定要严责才是…”
李孝恭此言一出,越加的惊震朝堂,坐在御座上的李世民脸上的肌肉也不自觉地抽了抽,有怒意上来,但在诸臣没有觉察间,就恢复了平静脸色。
李世民依然没有出声,与其他朝臣一样,都用特别的眼神看着王易,想看他如此辩驳…
第六十五章惊震朝堂(上)
第六十六章 惊震朝堂(下)
第六十六章惊震朝堂(下)
王易心中也是一惊,但马上反应过来,大声地抗辩手陛下,赵郡王此言荒谬,臣只是因为好读书,在杭州时候看了许多以往时候利用钱塘湖之水灌溉湖边田地的记载,觉得时称钱塘湖的西湖那般淤塞,吧?水可引,不能为西湖附近的田地提供灌溉,杭州一带的百姓背靠西湖而居,却吧?良水可供饮用,一直在饮带咸味的井水,实是不应该…而且在杭州居住期间,看到杭州一带的百姓食不果裹,城内外流民不断,怕有百姓冻饿而死,才建议李刺史疏浚西湖,利用西湖之水为沿湖一带的田地提供灌溉,提高粮食产量,为杭州一带的百姓提供饮用水源,完全是为了杭州百姓的生计和那一带的繁荣作考虑的,并吧?任何私心和赵郡王所说的目的,还请陛下明查…”
李孝恭指认的事,王易吧?论如何都不会承认的,事到如今,王易已经一点都不担心别人在这件事上对他的指责,除了前一年一系列的安排已经生效外,王作、王近他们为防手下有人叛变,制定了应对的手段,更何况,发现最核心机密的人才那么几个,连王昂许多事都不清楚,王易并不担心李孝恭在这件事上的指责!
“唔!此事朕有数,李爱卿所说确实不太妥当!”李世民终于发句话了。
李世民的这话让王易大大地松了口气,趁势继续禀奏道手陛下,江淮军那些忠心事唐的将领,正是因为一心向着大唐,不愿意看到江淮、江南一带起兵乱,才不愿意参与辅公祏的叛乱。当初杜公举部归唐,全是家父与阚大将军力劝之故,在江淮军兵力最盛,上下齐心时候,两位江淮军中手握兵权的大将军都力劝杜公,为了天下百姓不再遭受战火的涂炭,应该顺应民心,停息兵事,最终杜公听从了两位大将军的力劝,离职入朝,举部归唐,试想江淮军兵事正盛时候,两位大将军都力劝杜公为天下百姓着想,顺应民心,举部归唐,如何会在几年后,大唐天下渐安,百姓思定时候,却要图谋自立?若要谋反,为何辅公祏伪作杜公信件时候,家父会严词拒绝起兵叛唐,并挂职而去?于情于理都解释不了,今日赵郡王所指责之事,完全是吧?中生有!”
王易说的很是凛然、自信,没有一点惧色,最后一句说“赵郡王所指责之事,完全是吧?中生有”说的非常大声,中气很足,殿内好似都有嗡嗡的回响。
李孝恭和王易在辩驳的时候,朝堂上除了他们两的声音外,没有其他任何的声响发出来,参加朝会的那些大臣,都用惊异的目光看着殿首这两位身份与地位相差悬殊的人在辩驳,但暂时没有人站出来表示支持哪一方。
但不少的人已经为王易深深折服,这位不及弱冠之年的少年人,在面对权倾朝堂的赵郡王李孝恭当面问责时,竟然没有一点慌乱,如此从容,且非常有理有节地回答,实不是这般少年的人能做到的,也难怪在上次秋猎时候,在皇帝面前会有如此出色的表现。
王易的话说完后,李世民依然没有表态,还是用刚才那般淡然的眼神看着殿首的两人,没有言语,等着两人再继续辩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