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嚣顽,打几下也是该的;当子女的,也有小杖受大杖走一说。陛下仁慈,用小杖责打几下就是了。陛下可知,今日朝拜后宫,妾还发现了一个女相如哩。”
“女相如,谁氏女?”
绝顶聪明的朱元璋见和皇
后亲热的机会到了,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常茂之妻,冯胜之女。”马后从衣袖里取出冯文敏的自责书,递给朱元璋,一边说着:“不仅见识高,而且文笔也好。以往只知冯氏女有才,竟没想到竟会这样出色,一点儿忧国忧民怀君责夫之心,令人感动。” 朱元璋接过表章,见最右一栏写道:“代愚夫郑国公常茂求自贬上皇后书”,心里一惊,暗思道:“莫非她窥视了朕的心意,乃以进为退,希图幸免?”朱元璋一边沉吟,一边读起表文来。读了不到一半,他便为表文透出来的见识和才气所震惊,思忖道:“一个女子,万写不出这妙文来;常茂是个绣花枕头,更写不出来,莫非是冯胜提刀不成?若是他窥出朕的意向,朕就要……不!不会是冯胜。冯胜有此心计而无此心肠。他恋于爵禄,只会为其子婿求情,断不会出这种主意———他怕朕顺水推舟,乘机贬黜常茂。那么,到底是谁为冯氏女出此良策,撰此妙文呢?”
他一头思索,一头继续阅览表文。表文的后半段
文情并茂,动人心弦,特别是这么几句:
“先翁本嚣悍鲁莽之夫,常茂乃蠤茸下愚之辈,得依圣上,朝捐草寇恶名,暮拥将军冠裳;晨弃稚童绷肚,夕绾公侯绶符。若微圣上拨擢,常氏父子定与草寇同列,而不知其葬身之地也。今常茂不思殷勤以报陛下,而乃恃宠骄姿,干犯纲宪,陛下若怜而不问,则天下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以亲疏判忠奸也。登仕为荣,罢职为辱,世之恒情,冯氏岂有不望夫君常荣久贵之理哉?虽然,法不可亵,廉不可泯,君不可慢,民不可欺,冯氏不敢以贪婪苟免为得计,其请自贬!”朱元璋本是个极不易动感情的人,读了这几句,也不免心中欢喜,连声称赞道: “为君分忧,体贴君主的难处,真是个有见识的忠贞女子!”
马后见朱元璋的脸色开了,知他心情变好,乘机进言道:
“勋臣犯法之事,妾时有耳闻,深以为虑,不严惩则纲纪废,若严惩则招皇家寡恩之恶名;事出两难。今冯氏代求自贬,愿退回多占田庄、及逾制仪从,正好
为许多勋臣眷属立一表率。妾欲将此表,抄赐勋臣命妇,让他们仿效。陛下为如何?”
朱元璋点头说道:“御妻主意不错,只是,诸勋臣正在夸富,增殖家产惟恐不及,有几个愿改洗贪婪之心?朕担心这表文有如东风之吹马耳。” 马后却有信心:“妾以为,勋臣中总有正直之臣在,如诚意伯,陛下不就常夸他没贪婪之心吗!只要有三两个命妇响应,对那些贪婪之徒,也可造成一种压力,使之有所收敛。”
朱元璋听罢,猛然醒悟,断定是诚意伯刘伯温为冯文敏出的主意和代写的表文。这样一想,朱元璋放了心:刘伯温虽然在群臣中威望甚高,可是他代表的浙东派在朝臣中是极少数,又几乎没有掌兵权的人,不怕他捣鬼。再说,刘伯温的忠直也是有名的。四年前被朱元璋点名令其退休,回乡后连在县令面前也是恭恭敬敬,终日高卧不出,后被朱元璋取消俸禄,他便来京城居住,以免嫌疑,整天诗酒自娱。这样一个人能对皇权造成什么威胁呢?他帮助冯文敏出主意,也是
情理中事,因为他的次子刘仲蠩当年与冯文敏同窗习文,青梅竹马,朱元璋派媒人为常茂向冯胜求女时,冯胜还说怕对不起军师,倒是刘伯温,主动放弃了娶冯文敏为儿媳的念头,劝说冯胜把女儿嫁给常茂,以不拂逆朱元璋的心意。
心中疑惧一去,朱元璋脸上浮出笑容,对马后说道: “御妻说的不错,朕当下诏褒奖冯氏,其多占田宅、仪从,准其还公。国公之职,自不必贬。”
马后见朱元璋只提下诏褒奖,没提半点赏赐,因笑道:
“妾以为还可赏赐一点金钱,以免老实人吃亏。其实,她还是吃亏了,一处田宅岂止千金?”
朱元璋对喜欢的人并不吝啬,当即说道:
“那就赏赐黄金千两,宫锦千端吧。”
马后见满天乌云一时散尽,大喜,起身向朱元璋行礼道:
“妾代太子夫妇谢过陛下。”
朱元璋欠欠身,算是回应。等皇后重新入座后,他叫宫娥宣宫外随行太监王二、王三和王四,对他们下了这样的旨意:
“尔等去内使监传朕手谕,着他们去部臣处领黄金千两,宫锦千匹,着部臣亲自赍去,赏赐郑国公夫人冯氏,作为她规劝夫君的褒奖,褒诏另有专人赐去。” 王二等太监走后,朱元璋即在坤宁宫草诏,用印后,派太监王五持去翰林院,叫那里着一个翰林去郑府宣读。
读者也许会问:朱元璋为何不直接让太监们去传旨呢?
这原因有二:一是朱元璋怕太监弄权,不准太监习字,太监多是文盲;二是朱元璋不准太监交结外臣,太监入宫后,都重新改了姓名,并且都以王、刘等为姓,以排行为名,让外臣无从勾结太监探刺皇帝消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