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龙床:14世纪-17世纪的六位中国皇帝_李洁非 【完结】(126)

  不知这是不是历史上中国第一份开建“国立女校”的建议书?谁说我们传统上无视女性受教育的权利?这可是明代一位总理级人物亲自提出的构想。假如撇开拍马屁的性质不论,平心而言,桂萼在这份建议书中还真展示了他头脑新锐、能够开拓进取的素质。开设妇女学校,借助教育手段培养掌握太后思想的专门人材———这样的思路,在现代也许毫不稀奇,可如果它出现在16世纪,你就很难不表示惊讶和佩服了。不但如此,建议书甚至连学校的规制、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毕业生”去向,全部一一考虑停当,看上去完全可行。只可惜,桂萼把这副脑筋用在了歪门邪道上,倘若施之于正经事,其才良可用也。

  嘉靖原只想替母亲出一本书,却触发了这么辉煌宏大的马屁变奏曲。桂萼所拍的这个马屁,是我所知道的古今中外最具创意的马屁;其他常见的马屁,写颂诗颂文也好,立生祠搞偶像崇拜也好,刻碑勒石记载丰功伟绩也好……都不如这个有想象力。不过,有一点桂萼不够负责任。真要将这马屁实施,需要国库掏一大笔钱。在他,双唇上下一碰,哇里哇啦一通宏论,不费吹灰之力,嘉靖却拿不出这笔钱来。或因此,“蒋太后思想女子专科学校”终于并未办起来。

  可能,这才是桂萼极其无耻之处。他明知吹牛不上税,而放胆把马屁往极致处拍,只赚不赔。时人谓之:“欲谀悦而迂诞不经,令人齿冷。”又道:“古人云:人之所死,其言也善。验之此公,殆不其然。”{54}拍这马屁是桂萼去世前一年的事,人们诧异于已然没几天好活的人了,他为何不能释意宠辱,还干这种丑事。

  对此,笔者倒有一解。嘉靖年间歌功颂德的风气,有一些属于投其所好、希图进用,另一些则别有原因。后种情形,尤其发生于官居高位、功成名就者身上。这些人其实无利可图,如果一定要探究他们图什么,我以为也只是图身家性命可保而已。他们太了解皇帝陛下的禀性,对他的顺从、歌颂和崇拜是无止境的,必须达到“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地步,这是他们在嘉靖时代混碗饭吃的宿命。否则,不能“爱君”,恐“不能有其身”{55}。

  桂萼的马屁拍得是很过分,但显而易见,主要含意都是用心揣摩过嘉靖本人的内心,从中提炼出来的,譬如“天启中兴,圣贤继出”这句话,实际上反映的正是嘉靖的自我评价。有件事明确证明了这一点。蒋太后死后,追其谥号时,嘉靖授意定为“安天诞圣献皇后”。“诞圣”云云,特指蒋氏生产了他这么一个“真龙天子”。耐人寻味的是,嘉靖同时将朱元璋高皇后的谥号也改掉,从“承天顺圣”改作“成天育圣”,这个“育圣”是指高皇后生下了成祖朱棣———这究竟何意?普遍的看法是:“盖其时,世宗自谓应运中兴,功同文皇之靖难。”{56}高皇后“育圣”,他母亲蒋氏“诞圣”,他是以此自比为“再定天下”的朱棣。

  所以,桂萼的马屁并非乱拍,那正是嘉靖屁股的痒痒处。当他下颁《女训》于阁臣,明智如桂萼者,一眼瞧出嘉靖此举之“痒”痒在何处,就挠了个他舒舒服服,如此而已。其实大家都这么干。即以改高皇后谥号一事论,原来的谥号,着重表述的是高皇后对朱元璋开国立业的“助赞”之功,嘉靖一改,重点却放到诞育朱棣的层面,其间为私忘公之弊非常明显,假使大臣仍有责任感,无论如何要据理抗争,但当时政府中的几位显要,李时、夏言、严嵩,都不曾道半个“不”字,“但知逢迎上意,容悦固位而已。宗庙大体,彼岂暇顾哉”。

  嘉靖:万岁,陛下 嘉靖:万岁,陛下(27)

  可是倘若不这样,就要冒屁股被打烂的危险。嘉靖是很喜欢打人家屁股的。“廷杖”这折辱士大夫的刑罚,明代历朝都用,但只有嘉靖年间才是家常便饭,而且严重程度往往不止乎屁股被打烂。我们固然能从“杀身以成仁”的角度,去鄙薄桂萼抑或夏言、严嵩们,那是他们品行不够高大完美,但这并不足以令我们把他们看成坏蛋。假如皇帝本来不恶,臣子却把他教唆恶了,自然是奸臣,但如果皇帝坏在前头,臣子只是没有胆量阻止他的坏,那么,责任显然不应该由臣子来负的。

  嘉靖所奉行的,正是“两条腿”方针:歌功颂德,如若不然,就打屁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动辄打屁股,不好指望有太多的勇夫。

  《国榷》作者谈迁,是一位很严谨的史家。他在论述嘉靖统治的历史影响时指出:“狡伪成风,吏民相沿,不以为非,亦一代升降之关也。”{57}作为对全部明史做过大量而透彻研究的学者———他“对史事的记述是十分慎重的,取材很广泛,但选择很谨严,择善而从,不凭个人好恶”{58}。———谈迁的意见应该是颇具分量的。其以上所论,清楚点出:世风大坏自嘉靖年始;“狡伪成风”而“不以为非”,且自上而下,从士林一直影响到民间,在明朝二百七十八年历史(截至崇祯自缢)中是个转折点,对此,嘉靖可以记头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