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预亲王多择下江南,将“太子”带到北方,不知所终。
刘正宗与方拱乾都投了清,虽是同朝为官,刘正宗因为辨认太子的嫌隙,把方拱乾
痛恨不止,总想找机会整他;但迁延日久,看样子机会越来越渺茫,因为方玄成的地位,
已足以卫护他的父亲。
方玄成比汤斌早一科中进士;从被选“入帷幄,备顾问”后,皇帝跟他非常投缘,
名为君臣,如同朋友,有时不叫方玄成的名子,叫他的号:“楼同!”甚至有时还开玩
笑。
有一次皇帝听人说起,方拱乾的四个儿子,起名字都由“文头武脚”,所以玄成的
三个弟弟,叫做享咸、膏茂、章酢。皇帝随即笑道:“于戏!哀哉!也是文头武脚。”
皇帝出此这样没有顾忌的戏谑,可以想见他对方玄成是无话不谈的。
因此,看到金之俊和冯铨的复奏,他就先问方玄成:“汤斌为人怎么样?”
“敦品励行,学问优长。”方玄成答道:“不过臣知此人还不深。请皇上召曹本荣
来垂询。”
曹本荣是方玄成的同年,也是备皇帝顾问的七词臣之一。他是湖北黄冈人,为人讲
学,与汤斌的气味很相投,布袍蔬食,清节自励,讲究践履笃实;待人外冷内热。他也
是研究阳明之学的,但并无门户之见,纂过一部很有用的书,叫做《五大儒语录》。
五大儒是程颐、朱熹、陆九渊和明朝初年的薛瑄及后来的王守仁。程、朱、薛是一
系统,陆、王又是一个系统,而兼尊并重,正与汤斌的主张相同——他的行辈较高,汤
斌很受他的益处,论关系是在师友之间。
因此,皇帝召见曹本荣,自然对汤斌是有利的,但是他也并不是阿私所好,说的都
是实话。
听到赵大夫人骂贼而死的故事,皇帝颇为感动,“原来是节母之子!”他说,“有
母如此,其子可知!”
“皇上圣明,”曹本荣提到“敬陈史法”疏,“汤斌本意,为万世纲常着想。诏求
直言,为巨者,自当仰体皇上求治之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至于汤斌本人,言行必
符;纵有鳗直的话,伏乞皇上察其本心,恕其愚直。”
“当然,当然。”皇帝看着方玄成说:“楼冈,你看怎么办?”
“汤斌的本意在砥砺气节;皇上欲求气节之士,以为忠义之臣,这正是奖励激励的
机会。”
皇帝天资英敏,一听这话,立刻就懂了,轻轻拍着御案:“说得对!你们去把汤斌
找来!”
于是曹本荣回去找着汤斌,带到南海子去见皇帝。看他神态静穆,举止端谨,皇帝
便觉得他是个学养有素的有道之士;等问到家世、经历和学问,更觉得他人情练达,襟
怀宽阔,抱着济世救人的弘愿。当时便感到踌躇,不知是让他留在京里,担任作育人材
的职司,还是放出去做一个堪为榜样的地方官?
不论怎么样,当时总是高兴的;皇帝不但奖许他的忠诚,而且还安慰他,不必对金
之俊和冯铨介意。皇帝非常通达,很坦率地说:“金之俊、冯铨问心有愧,为他们自己
留地步,不能不说你‘奖逆’。尤其是冯铨的话,都是有作用的;不过我另有看法,他
说:‘人有优于文而无能无守的,有短于文而有能有守的;南方人优于文而行不符;北
方人短于文而行或善。’这句话是在攻击陈名夏,树立南北门户。照我看,他自己就是
‘优于文而行不符’,不过我也不能因人废言,他劝我‘取文行兼优者用之’,这话更
不错。”
“是!”汤斌答道,“皇上虚己以听,是则臣下不肯直言,就更有负圣心了。”
“‘虚己以听’四个字谈何容易?不过,我也总要多想一想推求本心,辨个是非。
朝廷立贤无方,只要不立门户,不分地域、不挟私嫌、不作苛评,你们的话,我无有不
听的!”
对这四个“不”,汤斌很冷静地反省了一下,一样都不犯,因而此心更觉泰然。同
时,回到国史院,依旧孜孜不倦地做他的学问,并不因为皇帝召见,大为嘉许而稍有得
色。
唯一的改变是,他在国史院中的工作更勤奋了。他原来做分内撰述清朝国史的工作,
就定了一个宗旨,要把前明抗节致命的忠臣义士的事迹,尽量保留下来;现在面奉皇帝
的温谕,益发无所顾忌,就事论事,振笔直书。但是每一篇稿子完成,送到长官那里核
阅时,总被删改得一塌糊涂;汤斌每每据理力争,争不过就只好自己录下一个副稿,作
为史料,留待将来修明史的参考。
到了秋天,他的职位应该要调动了。京官中清秘之职及御史,给事中等言官,在升
迁上,一向优于六部的司官;进士点为庶吉士,教习期满,照例授职为编修或检讨;编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