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官册_高阳【第一部完结】(65)

  这话也对,汤斌便派人把寿屏上的序文抄了下来:原件仍然“壁谢”!

  这好像有点不近人情,令人难堪;但以知之有素,谅解他绝不是出于矫情,所以这

  种难堪,就好像人参汤中的一丝苦味那样,事后体会,格外有味。

  到了年终,接到吏部的公文,奉旨“行取”州县官,以备言路之选。“行取”的意

  思等于征史,也就是说,选拔州县官去当御史;品极同为七品,但职权地位大不相同,

  以明朝的规制,巡按御史,代天巡方,所到之处。“如朕亲临”,州县官须以属下的礼

  节参见。由明人清,虽废除了巡按御史的制度,但言官的身分清高,远非县令所可同日

  而语。

  因此,州县官行取为御史,限制甚严,第一要合资格,须两榜进士出身;第二要才

  德俱优;第三要任内不欠钱粮,没有未破的盗案。前两点操之在己。最后一点,在江苏

  这样“赋重役繁,甲于天下”的地方,就很难了。

  汤斌认为这是好官吃亏的规定,决定据理力争;因而他亲自起草奏疏,保荐刘滋才

  和郭琇。他说:做州县官,都知道皇帝的“知人之明,出自天授”,做臣于的,只要洁

  己爱民,一定能够升迁,所以操守廉洁,政绩可以表扬的,颇不乏人。但细考他的钱粮

  征收成数,则无论如何不能完清,因为“势处其难,智勇才力无所用”。如果一定要拘

  于成规,以合格的官员报送,那就只有拣小县分,事情少,赋税轻,容易藏拙,也容易

  见功的人来敷衍塞责。这样的人,辜负了行取的美意良法,而且其人的才具,亦绝不能

  邀得皇帝赏识。这一来,岂不是有滥举的责任?

  如果真知其人而不保荐,则是“蔽贤”,罪过与“滥举”相等。因此,汤斌说他与

  总督王新命,细心考查,决定保荐刘滋才与郭琇;他说郭琇禀性恬淡,颇有风骨,对百

  姓的抚慰启迪,勤劳不倦,吴江的百姓对他的称颂,众口如一。任内亦没有未破的盗案,

  但钱粮只有康熙二十二、二十三两年全完。历年的钱粮不能全完;而郭琇虽未能追完旧

  欠,至少已有任内的两年全完,与历任官员比较,可见得不是他的才具不行——汤斌希

  望能表达出这样一层意思,如果都像郭琇这样的县令,那么,根本就不会有积欠的钱粮

  了。

  这道奏疏一上,刘滋才和郭琇都奉旨补为监察御史;去任之日,百姓自然攀留不舍,

  彼此有一场眼泪好流。

  到了京师报到,郭琇因为身居言路,职责所关,所以经常考察吏治民生。遇见的人

  多了,才发觉朝中的派系,相斗甚烈,或者是政见不合,或者是讲学问的路数不同,形

  成门户之见,而说到头来,其实不脱争权夺利四个字。

  朝中的派系,最初是索额图和明珠两大派;以后又有徐乾学、高士奇、王鸿绪、李

  光地等派,用战国连横、合纵的手法,今天联甲倒乙、明天又联乙倒丙,搞得暗潮汹涌,

  纠纷迭起。熊赐履的罢黜,照徐乾学的说法,就是由于索额图的陷害。然而熊赐履的

  “嚼签字”,确是假道学的行为,所以连与索额图为敌的明珠,亦不以为然。

  当然,所有的争权夺利的冲突中,以明珠和索额图两派的争斗为主。明珠的受知于

  皇帝,是由于力赞撤藩,但他的手段,也确比粗豪疏略的索额图高明得多;素以轻财好

  义,礼贤下士知名,听说郭琇是汤斌特荐而行取的御史,便托人来致意。但是,这个人

  恰是郭琇所看不起,而且深恶痛绝的余国柱,自然就更不会理他了。

  不久,又有一个人来拜访郭琇,这个人也是皇帝所宠信的,以理学出名的迈赫人物,

  他是郭琇的同年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点了庶吉士,学得一口满洲话,

  也会满洲文,三年教习期满,“散馆、留馆”,授职为翰林院编修,请假回籍省亲。

  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十三年,三藩乱起,耿精忠在福州起事。响应吴三桂。李光地跟

  他的同年,家住福州,同时国籍省亲的陈梦雷合作投机,做了一次“买卖”。这个计划

  是如此:一方面陈梦雷在福州投降了耿精忠;一方面由他与李光地联名,用蜡丸呈上密

  奏,建议大兵进取的方略,密奏中这样说:

  窃闻大兵南来,皆于贼兵多处,尽为鏖战,而不知出奇以捣其虚,此计之失也!

  臣度:仙霞连浙江;彬关连江西;漳、潮连广东,此三方者,本地守土之兵,自足

  以控制之。其汀州一路,宜因贼防之疏,选精兵万人,或五六千人,作为入广之兵;道

  经赣州,逆转而入汀州,为程七、八日耳。二贼闻急趋救,非月余不至,则大军入闽久

  矣。贼方悉兵外拒,内地府、州、县,尽致空虚,大军果从汀州小路,横贯其腹,则三

  路之师,不战自溃。仍忍小路崎岖,更须使乡兵在大军之前,步兵又在马兵之前,庶几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