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官册_高阳【第一部完结】(74)

  “是!”

  “还有于成龙。”皇帝又说:“海口暂时停开,等看今年的水势再说。于成龙在安

  徽的政绩很不坏,我想升做直隶巡抚。”

  这一下,下河的治理,完全可以听信靳辅的主张,在明珠当然求之不得,便恭恭敬

  敬地答了句:“皇上圣明。”

  于是先后发布了两道上谕,擢升于成龙为直隶巡抚,另外一道关于汤斌的是这么说:

  谕吏部:江苏巡抚汤斌,在讲筵时,素行勤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以来,洁己

  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大用,风示有位。特授为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

  这道上谕一发,徐乾学首先就觉得诧异,同时也觉得很不安。高士奇肚子里的货色,

  他不怕;看见李光地,已视为劲敌;于今再来一个汤斌,真正招架不住,相形见细了。

  因此,他去谒见明珠。恰好又有余国柱在座,三个人谈起这件事,明珠都推在皇帝

  身上,说是他自己挑中的,并没有什么人保荐。

  徐乾学也是有名的老奸巨猾,听明珠的口风,知道其中必有文章,汤斌能够调离江

  苏,他家子弟在昆山又可以遇事出头,恢复以前的势力,这自是一件好事;但调到京里

  来,于己大为不利,釜底抽薪的办法,是教他失去圣眷;今后不妨从这上面着手,想他

  一条借刀杀人之计。

  心里把主意打定了,表面却不动声色,反说上许多汤斌真道学令人可敬的话;同时

  又隐隐讽刺了李光地一顿。就这样把话题阐扯了开去,一点痕迹都不露。

  上谕到苏州是三月二十,开头就说:“自古帝王谕教太子,必简和平简恪之臣,统

  领官僚,专资赞导”,接着便提出汤斌的名字——读到这里,心头一懔,立刻便觉得双

  肩沉重得无法负荷。

  消息很快地传了出去,“汤大人高升”,没有人不替他高兴;但不是高升为总督,

  而是到京里去当尚书,苏州人真个“如丧考妣”,又痛又急,双泪交流;整个苏州城像

  沸了的油锅,街谈巷议,都在谈汤斌调升的事。

  汤斌走了,哪里再有这样一位好官?刚刚过了两年好日子,若是调个像余国柱那样

  的人来,如何得了?当初金圣叹哭庙,说是抗逆朝廷;如今要把朝廷特简的好官,留在

  苏州,这总不犯法吧!于是乡绅们纷纷集会,商量如何“攀辕”?

  “皇帝真正是好皇帝,只要晓得百姓舍不得汤大人,一定会俯顺民意,收回成命。

  就怕下情无从上达;能达到御前,时机也已经晚了。”第一个人说。

  “这是三吴百姓,祸福所关的大事。朝廷派来的官,刮地皮的,我们不能撵他,那

  是以下犯上;遇到好的,总也要让我们说句话。”第二个人说,“如今是非常之变,应

  有非常之举,才能感格天心,震动朝廷。”

  “这话说得不错。”第三个人附和,“留是一定留得住的,只怕我们决心不够。”

  “怎么样表示决心?”第四个人说,“汤大人在潼关、在江西,老百姓也是不放他,

  结果只好夜里溜掉。所以要表示决心,先要表示给汤大人看,让他老人家心里有数,江

  苏老百姓无论如何不放他走,也许他自己就会上折请求留任。”

  “这话对!”有个小伙子跳起来说:“我们罢市!”

  “罢市?这——”老年持重的,不以为然,“这不太好吧!”

  “不是好不好,要问对不对?”那个小伙子又说,“只有这样子才留得住汤大人。

  在我,汤大人如果真的走了,我的生意也不想做了,罢市的意思在此。”

  这个道理说不通,但大家都觉得事出非常,应有激烈的反应,这一点无论如何不错。

  罢市就罢市,为了汤斌,少做两天生意也无所谓。

  汤斌听得这消息,大为不安,特地邀约士绅到巡抚衙门劝导。无奈这不是三数乡绅

  可以改变得了大家的意志的;因而一方面舌敝唇焦,苦劝放行;一方面声泪俱下,苦苦

  挽留。

  除了静悄悄罢市三天以后,苏州百姓又聚集辕门,号哭挽留;同时在通衢要道,设

  下几匦,预备筹集路资,派人上京叩阍,要求汤斌留任。看看事态严重,汤斌不能不出

  告示了。

  含泪和墨,杨斌在无限激动中,写下这样一张告示:

  本都院抚吴三载,一饮一食,无非百姓脂膏;而地方刑名、钱谷、簿书鞅掌,昼夜

  拮据,未尝暇逸,心虽无窃,力实有限。

  今蒙圣恩优擢,辅导东宫,职任重大,本当闻命就道,因钦件部案,限满当结;稍

  稍料理,即星夜北上。尔百姓念本都院爱民有心;本都院救民无术。罢市挽留数日,聚

  集院署,哀号之声,至不忍闻。

  本都院与尔百姓,一体相关,实忍因本都院之行,遂使尔等士废读书、农废耒耜、

  商度贸易?本都院为之寝食不安。本都院于地方利弊,民生疾苦,知之颇真,入朝之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