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官册_高阳【第一部完结】(80)

  汤斌是对事不对人,依旧侃侃直言:“而且铜出在云南,江苏不产铜。以芦课购铜,

  归各关卡走办,关卡对于商货进出,情况熟悉,而尚感不足;如何可以再叫地方官去采

  办?地方官买不到铜,无法交差,就只好责成‘芦户’缴铜代税,此更是苛求。所以不

  但要恢复夏、秋两税,而且只可以芦户缴现银,不可叫芦户缴铜。”

  说到这里,余国柱已经老羞成怒了,站起身来,脸红脖子粗地说:“年兄,你不必

  说了!要变更这个办法,除非我不当户部尚书。”

  一场会议,不欢而散。到了五月里,虽有小雨,无济于事;皇帝相当着急,因而又

  颁一道上谕:

  朕统驭天下,念切民生,凤夜图治,罔敢少懈;迩来岁每不登,民食寡之。今兹仲

  夏,久旱多风,阴阳不调,灾孰大焉!朕用是不宁,减膳撤乐,求言省过,斋居默祷,

  虽雨泽溥降,尚未霪足。皆因朕之凉德,不能上格天心。较特沛宽仕,务崇悼大,罢营

  建、恤贫穷、释淹击,政令有不便于民者,更之;罪非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

  这是极大的仁政,上谕一颁,无不感奋。但皇帝的深仁厚泽,也要有实心任事的人

  来执行;否则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变成口惠。如果工部的官员私心太重,“罢营建”失

  去了从中克扣工料的凭借,即非所愿;而地方官倘有贪名,则“恤贫穷”适足以造成他

  的将救济款项落入私囊的机会,而这些执行政策的责任,又以宰辅为主;如果监督不周,

  甚至他手里先私心自用,使得皇帝的意思变了质,则下面虽有好官,亦往往无能为力。

  有个钦天监的小官,官位叫“五空灵台郎”;名字叫董汉臣,禀性耿直,久已不满

  居于相位、把持政事、纳贿招权的明珠;此时看声名狼藉的余国柱,新近因为明珠的援

  引,居然入阁拜相,内心益发忧虑愤慨,正好皇帝下诏求直言,因而便费了三天工夫,

  写成一篇奏疏,要求都察院代奏。

  小官言事,必得呈请本衙门长官或都察院代奏,钦天监是个小衙门,那里的长官,

  除了本身业务以外,没有资格上疏论国事,自然也没有资格为部属代奏,所以董汉臣只

  好找上都察院。

  这在董汉臣不是第一次,以前上疏,亦都因为语言激切,左都御史不愿替他代奏,

  每每饰词推托,这一次因为皇帝有特旨,而且董汉臣的意志亦很坚决,所以新任左都御

  史,与高士奇狼狈为奸,而与明珠、余国柱亦通声气的王鸿绪,怕压置下来,有人参他

  一个“壅于上闻,阻塞言路”的罪名,非同小可,只好具疏代奏。

  董汉臣论时政得失,极其痛切:一共十件大事,其中有两款与汤斌及明珠、余国柱

  有关。

  与汤斌有关的一款是“谕教元良”。元良指天子而言,董汉臣认为汤斌作东宫师傅,

  教法未善,尚未尽心。

  与明珠、余国柱有关的一款是“慎简宰执”,那时的学士是两满三汉,满人是明珠

  和勒德洪;汉人是王熙、宋德宣、余国柱。宋德宣已回苏州养病,遥领虚衔,所以实际

  上是两满两汉。

  这四个大学士,自然是明珠当首脑,余国柱为明珠的死党,听从指挥,不在话下;

  王照极会作官,看明珠势大,见机行事,依附无违,勒德洪无足轻重,因人成事。因此,

  内阁中可说只有明珠一个人当权。

  由于董汉臣的指责,相当实在,特别是余国柱刚刚入阁,所以“慎简宰执”这四个

  字,仿佛主要的是对他而发,格外感到刺心,同时也相当害怕,怕皇帝认真追究,是个

  不了之局。

  经过一番密议,明珠同意了余国柱的见解,认为此时不宜申辩,应该引罪自责,等

  这场风波过去,再来收拾董汉臣及其背后的指使者——他们都疑心沥斌曾授意董汉臣发

  难。

  于是明珠向皇帝面奏,准备国服待罪。皇帝却要先弄清是非,将董汉臣的原奏发交

  廷议。

  六部九师都到了,明珠在内阁主持会议,王熙的态度很蛮横,“市儿妄语!”他说,

  “把他杀掉就完了。”

  正在这时,汤斌到了,余国柱表面上很尊重这位老同年的,赶紧起身迎接,同时将

  王熙的话,告诉了他。

  这是不怀好心,知道汤斌的性情,有意要让他跟王熙发生冲突。果然,汤斌大摇其

  头。

  “大臣不言小臣言!”他引用明朝的成句,“董汉臣没有死罪,而且说实话,我亦

  愧对董汉臣。”

  汤斌的所谓“愧对董汉臣”,是承认董汉臣在“谕教元良”那一款上的指责有理。

  在他是实话,在余国柱却认为是莫大的讽刺,越发把他恨如刺骨。

  于是有为明珠和余国柱所豢养指使的言官,上奏参劾董汉臣,说他“越职言事,妄

  希富贵”。又说:“汉臣不知书,必有代草其疏者。”这一枝暗箭,箭头自然是指向汤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