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楚简《老子》中有不少“侯王”之论,这与老子隐居后栖身于楚国或蝶变为“老莱子”有较大关系,其思想价值及功用也导致了楚王的亲自驾访与请用。
总之,老子有角色转换为“老莱子”的可能性,并留下了形制与内容有所不同的思想著述。而老莱子其隐蒙前“来历不明”正好衔接了老子的隐去后“不知所踪”。这种来历不明不白、一隐一现的老莱子,极可能就是隐身后的老子或老年老子。当然,这一千古之谜还有待于深入细致地考证。
附一:圣哲蝶变,真经合一4
三、完整链条:楚简本与传世本贯通于帛书本
如果上面考论或推定属实,那怎么看待分析楚简本、帛书本与传世本《老子》的演变过程呢。
经梳理,笔者认为其变化过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清晰的。下面绘制的《楚简、帛书与传世本<老子>源流图》(图略)就能说明这一点:
1、楚简本《老子》或其依据的底本,即老子隐身前后著述的原生态文本,它是帛书本与传世本《老子》的基础,或者说三者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因为帛本与世本《老子》包含了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组不同形制抄本的内容,也是老子或老莱子不同时期言论的汇编。
2、从帛书本开始或以前,就把《老子》甲、乙、丙纳入“一体化”进行了整编,其内容上是简本《老子》与世本《老子》两端变异的载体之一,或者说是承接《老子》简、帛、今三种版本前后变化的中端链条。因为只有帛本《老子》才集简本《老子》与世本《老子》的文字差异于一身。一方面帛本《老子》包含了世本《老子》没有而简本《老子》有的字词语句,如“湖版”《郭店楚简简明读本》“楚简、帛书与传世本《老子》对照”表中,楚简甲三(4)“自遗咎也,攻(功)述(遂)身退”,在帛书中亦为“自遗咎也,功述(遂)身芮(退)”,而在传世本《老子》第9章中却变成了“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之语势。另一方面,帛本《老子》也包含了简本《老子》所没有的世本《老子》中有的字语、内容与结构。如楚简甲四(1)“三言以为[事],不足,或命之或(有)[乎]豆(属)”,帛书中却为“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与传世本《老子》第19章中“此三者,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基本一致,等等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帛书本是楚简本被传世本《老子》改编或增加文字内容的“载体”证明,如在帛本中明显地比简本多出的许多文字,与世本《老子》大多一致。
在此有必要说明一下,为何笔者不认为楚简本是完本《老子》的摘抄本呢?因为帛本多出的文字有些是在简本一根竹片中完整的章句式中切入的,如在《老子》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竹简本身断句或转段标迹,下同)天地之间其猷[橐][籥]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一简中,在“道法自然”与“天地之间”多出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如果是摘抄,一般不会在一片竹简中掉句而录,使文意不太完整。此只能认为简本《老子》的底本本身就缺失了帛本这句多出的内容。
当然,笔者并不完全认为,这些多出的字句都是帛书本底本或抄录者有意作了改编,有些增容改句可能是帛本所依据的底本字数或来源与简本不同,或者说是楚简本底本在流传中丢失了一些竹简,但可以肯推定的是:帛本及世本《老子》的章次顺序是在楚简《老子》源本或原生态《老子》的基础上作了调整的,这才使得《老子》甲、乙、丙之文本的形式与内容的诸多差异性得到了消融,也使后人能把《老子》甲、乙、丙三种不同形制、不同时间的文字从整体上当着一人一著的经典《老子>去看待。
3、传世本《老子》是对楚简本及帛书本《老子》为基础的进一步修编。尽管帛书本在文字内容上表现了楚简本与传世本两端变化的一些过程,笔者并不一定认为传世本是在帛书本或其底本基础上进一步改编完善的,而是自有其原藏底本,因为在传世本中有少量与楚简本相同而与帛书本不同的文字,如简本《老子》乙二(4)中有“贵大患若身,可(何)胃(谓)[宠]辱”与世本《老子》第13章中“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就基本一致,而与帛书本《老子》中“贵大[患]若身,何(谓)龙(宠)辱若惊”在字句语势上反不太一致。
可以认为,在汉初帛书本产生之前,后人已对老子原著的零散状态进行过一次大的梳理整编,这成为传世本与帛书本大致相同的文字基础,以后又逐步分流,导致一个“道”上“德”下,一个“德”上“道”下之篇次相反了。
传世本与帛书本《老子》都含盖了楚简本《老子》甲、乙、丙的内容,其结构完整,文句优美,思想丰富,虽是后人有意为之,但使原著的形式(性质)差异与著者身份得到了统一,也使我们看到了老子与老莱子同为一人的逻辑线路。
由此还可推论,史传老莱子“十六篇”并未完全佚失,而被相对完整地集合在郭店楚简本与汉帛本、传世本《老子》中。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