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三、四组文字前后也显示出一定的言道家之“意”与“用”的关系。不过,有些差异不是绝对的。由于楚简《老子》不是一个保存完整的本子,只是综合多方面情况,才能指出各本之间的形式与内容的不同性。
如果抛开传世本《老子》先入为主的观念,仅从郭店楚简当时留存的状态来看,甲、乙、丙三组文本不能简单地确定为老子一人所著或统名之为《老子》。《老子》甲、乙、丙之命名是因其内容被传世本整合为《老子》后切入的概念。严格地说,《老子》甲、乙、丙只能称为老子学说或道家言论,或者从形式上看有着“经”与“传”、“注”之区别,除非历史确能证明《老子》甲、乙、丙为老子一人著述或找到其差异性的原由,才能把其真正定名为《老子》及老子所著。
这是否可能呢?
附一:圣哲蝶变,真经合一3
二、合理推论:老子与老莱子同人著的历时性
如何辩识《老子》甲、乙、丙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内在原因,应结合已有的历史文献及现代知识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
前有所析,《老子》甲、乙、丙中能真正称得上经典或被当时认可且十分重要的只有《老子》甲。令人困惑的是:老子因避世乱“至关”隐去前若只写作了《老子》甲,那就不可能再有什么著述留给后人了,否则,历史就不会出现对其人“不知所踪”之记述。
既然《老子》甲、乙、丙三组原始文本形式、内容有所不同,且有一定的时差性或相对分离性(或称有“经”、“传”之别),即有些学者认为的简本《老子》可能非一人一时之著,那么后世为什么又把这三组文本当一人之著看待,并早在汉初帛本中就得到有机整合呢?这里面必定有能内在“统一”它的合理的因素,即能统一于三组文本关系或言论的角色。
历史性地看,这个能统一于三组文本关系的人就是老莱子或隐居荆楚蒙山(现荆门市象山)后的老子。
关于老莱子,司马迁在《史记》中未能否认其人为老子,并以老子“或曰老莱子”称之。老子后学者们也有不少考证认为老莱子就是老子的。本人也于2010年发表了12万余字的长篇人物考论《千古大隐老莱子——老子真迹考》(见荆门市文化期刊《荆楚风》2010年5月增刊),从老子生、名、籍、著、隐等五个方面去考证其“蝶变”为老莱子的历史可能性及真迹,受到学界的一定认可。
本文不在此详考老子与老莱子的复杂关系,仅就楚简、帛书、传世的三种《老子》版本的内在联系,去具体分析“两老”为一人或《老子》甲、乙、丙及《太一生水》为老子(老莱子)一人著的可能性,即老子后来隐居荆门蒙山(今象山)名变为“老莱子”之历史角色是释疑解惑《老子》甲、乙、丙及《太一生水》既有“差异性”又有“统一性”的主打钥匙之一。
其理由是:
1、只有老莱子或隐身后的老年老子能够承接这三组文本的历时性。按一般知识,老子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后就“不知所踪”了,但越来越多的史迹表明老子并非真的不见其踪,而是现身在荆楚蒙山人称“老莱子”,且留下新的著述“十五篇”。如果这“十五篇”没有真的佚失,而是被整合在后世的《老子》中,那“后老子”的言论,即《老子》甲、乙、丙之间历时性差异或形式、内容当然就有可能不同。也就是说,只有老莱子这个历史角色才能释解《老子》甲、乙、丙包括《太乙生水》这四组文本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的关系。
2、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同时发现《老子》甲、乙、丙本身就说明三者虽不同形制,但还是能当“一人之著”或“一家学说”看待的。在这个时期,除老莱子外,没人能与老子“并驾齐驱”或为《老子》甲作“传”、“注”。 而且老莱子虽然与老子名号有所不同,但确实都姓“老”尊“子”、与老子同时并都受到过孔子拜访为师——历史在这么狭窄的时空内不可能有如此重大的巧合。关于这一点,笔者在拙著《千古大隐老莱子——老子真迹考》中已充分考述过这一点。
3、在先秦历史文献中,常出现老子与老莱子语主混乱或故事重叠,是“两老”为一人的外在表现,也是《老子》甲、乙、丙本之差异性能统一于一人的历史佐征。如《战国策.楚策四》:或谓黄齐曰:“公不闻老莱子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其齿之坚也,六十而尽相靡也。”这与史籍中大量记载老子以“齿、舌”示人之典故是一致的。又如《史记.老子列传》讲孔子问礼于老子,文中“去子之骄色与多欲,态色与淫志”与老莱子“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是类似说法。[7]
4、《老子》甲、乙、丙组文字内容有所不同,或呈现出司马迁所说言道家之“意”与“用”的关系,可以看着是老子与老莱子(老年老子)阅历不断丰富、思想不断深化、理论不断实用的表现。只不过在后来,老子或老莱子所著述《老子》乙、丙及《太一生水》一时未被当作经典著作去看,这当然与其著述流传时间较短、其人隐居后与世相对隔离,未被外界充分认识及与认可度有关。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