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孔子还算年轻,二十多岁的样子,梳着一个文儒的士人头饰。我看他思想尚未定型,重在教育他具备良好的品行以及如何做人。
这一点《史记》等书也多有记述:
_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
记得孔子那次来,先到我家拜访后,又在王宫守藏室里翻阅了许久,看到了大量的典籍。《诗》、《书》是免不了的,除此以外,还看到了在外地无法看到的“三皇五帝之书”和“四方之志”,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杌》等。
此后又“观乎明堂”,即“考明堂之侧”。
明堂,是周天子祭祖、朝会、议事与宣政的地方,内有国家重器和种种宝贵文物。孔子进入明堂就如走进历史的殿堂,特别是明堂内历代天子的画像,更让他身历其境。从尧、舜到武王、周公,从夏桀到商纣,无不展现着各自的精神风貌。曾是自己祖先的商纣的狰狞暴戾,尤其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才几百年的时间,强盛而又谐和的西周早已不复存在,而眼前的这个东周,又处于四分五裂、朝不保夕的境地。
他在周公像前长时间地驻足。自己先辈商的灭亡与周取得天下的教训,就这样浓缩在这个明堂之中,让孔子一览无余。周公,这个功高盖世的人,却能够这样恭恭敬敬地向年幼的成王秉报国事,并能够在国家处于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
当他见到那些先王、圣贤的像后,眼晴放亮,激动不已,徘徊而望,连声称赞他们的伟大与高贵。并无限感慨地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吾今乃知周公之圣,与周所以王也!”
不过我当时觉得,孔子太看重圣人名号而不是其思想,也太痴迷古时而不注重现实,于是我说了上述一番告戒的话。
我的意思是:你所膜拜的那些人,早已消失得没踪没影了,我们应记住的是他们深邃的思想与宝贵的精神,结合实际去运用。人生在世,要看清大势,不必逆流而动。如果时机成熟,我们就顺势而为,大干一番事业;如果时机不成熟,我们不必硬撑,就要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顺其自然。而且,做人不必太过张扬,锋芒毕露,或者一口气想改变天下。
我还举例道,好的商人深藏钱财而不外露,就像一无所有似的;大智大德之人,外表看上去却愚笨不如常人,他们这样做是为适应现实,积蓄力量,喷薄而出。
因此,一个人应去掉骄气和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想法,装模作样和不切实际的奢望,对你的修身践行都没有什么益处,我对你讲的这些就是礼法精神所在。
看得出,孔了那时处于心潮澎湃中,虽对我的这番话不住地点头称是,但不知他听进去了没有,弄明白了没有?
我心里倒是不住地疑惑,这个人将来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呢?!
第十二章孔子二访38其它游事
由于孔子是受鲁君之命来学习周礼的,在参观守藏室与明堂后,景王便吩附我引导他到王城其它重要场所去学习、拜访。
景王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让各国诸侯与士子们明确以周室为核心的政治地位及文化品格。
有幸,这些游览都在《孔子家语》、《说苑》等史书上记录下来。
那天天气十分晴朗,出了宫廷,一行人仍兴致勃勃,尤其是孔子的面目显得格外庄重肃穆。
当他在祭祀周太祖后稷的庙堂右边石阶前,看到有一尊铜铸的金人像,嘴上贴了三道封条,总是闭嘴不言(谓之“三缄其口”),所以驻足细察。
那金人像背面还刻着一段铭文,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金人铭》。
不过,现在有人称它“不仅是中国几千年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民族性格的一个真实写照,”并指责它“不许有言论自由”,是“专制高压之下的明哲保身”。
这样理解,也非不可。
只要我们还处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制度与机制中,这些教诲就仍有它的意义,或能置生命于保护中。
让我们再细看一下这篇《金人铭》:
_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无多言,多言多败。
无多事,多事多患。
安乐必戒,无所行悔。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
勿谓何害,其祸将大。
勿谓不闻,神将伺人。
焰焰不灭,炎炎若何。
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绵绵不绝,或成网罗。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诚能慎之,福之根也。
曰是何伤,祸之门也。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
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
温恭慎德,使人慕之。
执雌持下,人莫逾之。
人皆趋彼,我独守此。
人皆或之,我独不徙。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