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老莱子新传奇_楚木【完结】(39)

  内藏我智,不示人技。

  我虽尊高,人弗我害。

  谁能于此?

  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

  天道无亲,而能下人。

  戒之哉!

  _

  ——这段铭文确实够长的,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大意是:

  这是古代一个很谨慎发表言论的人。

  你们一定要像他那样保持警戒啊!

  千万不要多讲话,多讲话多败事;

  千万不要多生事,多生事多祸患。

  一定不要贪享安乐,一旦祸患降临就无法追悔。

  不要说这没有什么损伤,那引起的祸患将很深长;

  不要说这没有什么损害,那引起的祸患将很广大;

  不要担心别人听不到你的声音,天神会保护你的。

  小小的火苗不及时扑灭,当它发展成熊熊大火时又怎么办?

  细细的溪流不马上阻塞,当它汇成滔滔江河时就会淹没你。

  绵绵之丝如果不断编织,就能成为一张很大的网罗。

  嫩小之草若不及时拔掉,将来只有找斧头来砍除了。

  如果真能谨言慎行,那才是幸福的根源。

  多嘴多舌会带来怎样的伤害呢?那简直就是灾祸临门。

  凶暴强横的人往往得不到善终,争强好胜的人最终会遭来劲敌。

  盗贼憎恨主人,人民怨恨官王。

  明智的君主深知高高在上的害处,所以能礼贤下士,屈己尊人;

  你若知道众人都不喜欢别人超过,就甘处后面,那将十分安全。

  温良恭谦、谨慎厚德,会让人仰慕。守柔居下的人,没人会超越你。

  人们都喜欢争名逐利,我独守此道。大家对此迷惑不解,我却坚信不移。

  内藏智慧,不显技能,即使处在尊贵的高位,也不容易受到伤害。

  谁能这样做呢?

  江海虽然笨拙,却能容纳百川,是因为它甘于居下的缘故。

  天道无私,才能容纳下民。

  一定要警戒啊!

  ......

  我们在金人像前后逗留了许久。

  孔子对着《金人铭》一直目不转向,口里念念有辞。

  读完后,他马上回头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小人已看完了,你赶快把它记录下来,这些话很实用,能帮助我们处理好很多事情。《诗》上说:‘为人处事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们在行身时一定要像这样做,哪能因乱说话给自己带来灾祸呢!”

  记录完毕后,孔子就去“察庙朝之度”。

  周朝的太庙,也叫后稷之庙。周人视后稷为自己的始祖。他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是尧、舜的农官,并教民众耕种从而有了农业。本来孔子曾说过的“入太庙,每事问”,那是在鲁国的周公庙,但毕竟没有现场见识过周天子的周公庙,所以他依然感到一种新鲜,对每件事都一一问得分明。

  如此细致朝拜,日头很快就下落了。

  孔子仍然流连忘返。

  _

  第二天一大早,孔子就去参观周天子祭天祭地的场所,也就是“历郊社之所”。

  先解释一下,我们周代在冬至那天祭天于南郊,称为“郊”,夏至那天祭地于北郊,称为“社”,合称为“郊社”,这是古代天子在郊外祭祀天地的一种隆重而又庄严的祭祀活动,是国家的大礼,用以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祭天的地方叫圆丘,即天坛;祭地的地方叫方丘,即地坛。

  虽然孔子对于天、神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但是当他来到周天王圣地实地考察,感觉似乎又大不一样。我觉得孔子这次“历郊社之所”,对于充实他礼制礼仪方面的知识,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会对他的思想有所影响。如孔子后来主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意即:祭祀祖先时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祀天神就像天神真在面前,我不亲自去祭祀而让别人代替祭礼(比如季氏因为贪恋一个齐的美女而派一个小官员去代替自己主持鲁国的祭祀活动),那就和不祭祀一样。

  最后,孔子还在洛都访问了大音乐家苌弘大夫,并对于周人大型古典乐舞《大武》进行了询问。这部气势恢弘的大型乐舞,反映了周人从以武力征服天下到以礼乐治理天下的史诗般的全部过程,堪称周人的国乐。虽然《淮南子.缪称训》所说“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弘”,那不过是后人对于孔圣人的偏爱或抬举罢了,但此番学习,确实增强了他的乐礼知识与理解能力。

  看得出,这次“适周问礼”,是孔子一生中最为快乐、满足的巡游,几乎每一天都充满新的发现、新的感觉,也对他的思想、人生志向产生了诸多影响。这也许是他大为感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这话的意思是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而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赞成周礼,也渴望着周礼能够重新成为天下行为的准则。

  所以,孔子的思想与人生奋目标,在这里立下了根基。无论后来遭受多大的磨难,其志不移。

  这样做,是乎?非乎?明智的人可自行判别。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