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老莱子新传奇_楚木【完结】(5)

  附录二:老莱子年表

  后 记:写作点滴

  简语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悦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荆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第21枚

  第一卷 赖乡胭玉情 简语

  (公元前561年——公元前544年)

  -

  「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荆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第18枚

  -

  卷引

  我是谁?

  两千五百多年来费尽你们的猜测与想象,今天终于想与你们对一次话。

  当然这种对话是单向的,我只解释自己,不能与你们作任何交谈。

  你们也可以对我继续质疑,但事实只有一个。

  为何突然想与你们讲话,是因为我默默站在“荆楚之门”的蒙山上隐视了人间两千多个春秋,现在仍然有人对我有兴趣,说我这说我那......

  我觉得有必要交待一些事情,以解人类生存之困以及对我的存在之惑。

  也许有人对我的思想、著作并不太感兴趣,而是对我的来历、生平及长寿有探谜之意。

  那就顺着你们的爱好或想法,简叙一下我的生迹,这样可能通便些。 

  第一章 千年家世 简语

  【天道員員,各复其根。】

  ——荆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第24枚

  第一章 千年家世 1谁是我

  谁是我?

  现代可能有很多人不愿认可。 

  即便是在我晚年的隐居地荆门,有些认识我的人也只知道我孝敬父母,被列为古今“二十四孝”之首,民间一直流传我“斑衣娱亲”、“孔子来访”、“不朝楚王”以及“莱妻故事”等等。至于稍懂历史的人,可能还记得我写过什么道著“十五篇”。

  其实你们传说的还真有些音影。

  我在史书上可叫人糊涂耶!

  有人说我是“老子”或“李耳”,也有人说我就是我“自己”。

  还有史书把我讲过的同类话语既记在我身上,又记在老子身上,叫世人百眼难辨、莫衷一是。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后世兄弟司马迁君。

  是他历尽辛苦,浩阅史书,并翻山越岭寻访到了我的一些踪迹与传闻,把我写在你们所称为的“正史”《史记》“老子传”上。

  司马君有个好品德,就是从来不想当然地乱写历史。

  与我们那个时代的史官视文字为生命一样,头可断、血可流,但得照直书写。你们很尊敬司马君是应该的。 

  正是他千方百计、百折不挠地打探到我的一些讯息后,跟我列了一个小传。不长,我都背得下来:

  _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姓李氏,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_

  ——看到这些记述,我曾忍不住哑然失笑。

  这司马君可真老实、真有趣!

  他把翻阅、打听到的一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名姓与故事全罗列到《史记》上面。

  我也成了“或曰:老莱子”。

  后来历史学家们称他这种写法叫“以疑传疑”,深受信奉。

  不过也对。

  由于我活着的时候,世事纷扰,天下大乱,只能隐去自己,后世更没几个人知道我是谁。

  若没有这些“以疑传疑”的文字,我除了有个著作名“十五篇”以外,就难现自己的真面目了。

  虽然司马君对我一生记录真真假假、非常矛盾,但有三点值得你们注意:

  一是我的姓名,二是我的老家,三是我的著作。

  只是他有点失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