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终于到达目的地——
楚国西鄂,好像是今天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一带。
由于有先头人马安排,使臣也报告过楚国,楚王及卿臣们也欣然答应迎接,并按照天王的意思,选择了一个有楚长城防御的边邑小镇驻下。
这里很安全、隐秘,又靠近洛阳都城,随时可反攻复位。
那天楚人的迎接仪式很隆重,除楚王外,国中重臣与守边大将都赶来迎侍。
大家知道,楚国这多年来,不受王室重用,且饱受中原诸侯鄙视,尽管军力雄厚,战绩显赫,但精神上从未扬眉吐气过。
听说这次周之正宗继承人姬朝天王驾临,且带来这多重器宝典——都是王室的象征啊,当然大喜过望。
不过,楚人此时正经历立国以来最严峻的考验,为抵御楚军北上,晋等中原各国挑动吴楚矛盾,并大力支持吴王扰楚。
这种南北夹击之势,以及楚室部分权臣内斗,让新立之君楚昭王正焦头烂额。
此刻,周之政治文化重心移楚,无移给楚之孤势平添一支活水或竖立了一副高大门牌,当然可大力运用之。
连晋国不是都还要挟持一张冒牌之“东王”吗?
——那只是一个立于废墟之上的空洞皮囊,只有姬朝天王及这批周室重器宝典的到来,才是真正王权的象征,加上楚属诸国的全力拱卫,有何霸业不能达成?!
虽然后来的历史发展有点使人意外,但当时楚国确有理由这样想、这样做。
事实证明,楚人虽然一时因吴陷楚,东王乘楚乱灭了西王肉体,其周之文化精神却因此进一步哺育了楚国。进入战国时代后,周室、晋国不知何处去,楚国依然雄视四方。
当然,后人说我在其中也有一份功劳。
由于我护送典籍至楚,以及不久隐楚著书立说,进一步孕育和强健了楚文化之精神。
千秋功罪,任人评说吧!
-
好,闲言就此。
当一切安顿好后,我就向天王请辞。
那日气候转暖,天王王冠重展,两目炯然,似恢复了些元气。
他知道我挂念父母,又拖家带小,虽有不舍,也尽我之所愿:
“好,阳子傅,您就暂时回家看看吧,寡人派护卫送您,待形势明朗后再返还,助寡人一臂之力吧!”
“是,请陛下多保重!”听此,我眼睛有些发热,“若天王需要,小臣会尽毕生之力的”。
“还有”,王又交待,“这里人手并不急用,也很安全,且让子宗护送您回乡吧,寡人再派一些兵士,这样也略放心些”。
“陛下,不可,”宗儿扑地跪谢,“末将不能离开陛下啊!”
“听命吧,你父亲的安全要紧,天朝将来复兴亦需要他辅助!”
宗儿再拜,依依不舍。
我不再推辞。留得青山在,终有作为时!
第十八章 孝子归乡 简语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
——荆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第02枚
第十八章孝子归乡55鱼在王在
半月疾驰。
一路上还算顺利。
没料到在入宋境时被卡住了。
由于不能暴露身份,之前我已退辞护送兵士,精简行装,扮着生意人。
但边关守将仍然不太相信:看我一直拿着楚国通关文书,由陈国而入,人长得斯斯文文,赖胭呢,又美艳高贵,定不是长年风行露宿之人。
尤其是从行李中翻出一卷卷精致的竹简与绢文,更不像寻常之家。
见我不肯吐真言,守将干脆将我们扣压不放。
由于随西王奔楚的身份,晋、宋又为拥东王之国,为防止拖出大麻烦,我只好亮出景王遗赠的“命牌”,且手书一封密笺,叫他们专呈新君宋景公。
三天后,那守关之将便不再查问什么了,只叫我速速离开。
后来我才知道,宋景公如我所料,是个仁义之君,未继位之前在洛都与我有一面之交,相互感觉良好,现在见我告老还乡之请求,便力排非议,悄悄地接纳了我。何况西王奔楚,其前途难以估断,何必绝情西王与楚国呢!
相信他曾看过西王告诸侯书,我还存有先王之“命牌”,岂敢把我真当“叛逆之臣”看待?
况且剿杀西王,那是晋国与东王的勾当,他当初就不愿出兵。
总之,一个在南北夹缝中生存的弱国,只有以“仁义”、“和谐”为重了。
好险!总算宋公通人情,让我顺利返乡。
-
踏上故土,最挂念的要算子玉。
这多年在洛都,我们虽然住在一起过,但她总念念不舍父母,要回家照护。
前面曾提到,此前她也为我生了一个小女箫儿,很乖巧,现在也有八、九岁了吧,不知长成什么模样了?
近乡情更怯!
一迈进家门,子玉就扑上来“姐姐、姐姐”地与赖胭抱成一团,哭在一起。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