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的工农矿产业在悄无声息的整合和发展着,大量的资源投入进去,大量的人力投入进去,大量的资本投入了进去,只等时间让他们结果了。
而与此同时,进入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则更引人注目,几乎所有人都盯着他们的身影。反而是塞北地区进行的力量整合被所有人忽视了,后来大家才发现,中国反击的力量就是这几年打下的。没有这几年,或许中国还是会胜利,但是却难以获得崛起所需要的力量。
几乎是与海军进攻珍珠港同时,日本陆军从越南出发,经法国殖民地进入了缅甸,不到两周缅甸危急,重要海港城市毛淡棉失守。与此同时,一队威武的军队开始行进在一条崎岖蜿蜒的山路之中。
这只部队就是中国远征军,由中央军精锐部队第5军、第6军、第66军组成,此时这些军队已经在战斗中证明了自己的地位。全都是百战精锐,在国内的抗战中,蒋价石都舍不得拿出他们来,现在却派到了国外,来保护英帝国的领土。
而他们行进的这条山路,叫做滇缅公路,可不是一条一般意义上的公路。
滇缅公路,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开始,云南省主席龙云提议修建。目的是为了应对日本人的封锁,可以让国际上的物资源源不断的通过英国殖民地进入中国的大西南。当时为了修建这条公路,云南动员了二十万劳工,包括男女老幼,他们在缺乏任何机械的情况下,完全使用血肉只用了九个月就在这原始山林中开凿出来一条山路。美国记者考察过后感慨,这是继巴拿马运河后,人类创造的有一个奇迹。
通车后这条公路立即就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外来物资输入通道,可是只是用了一年时间,英国人就迫于日本人的压力封锁了这里。而现在日本人攻击了英国,迅雷不及掩耳的占领了缅甸的大部,显然这条路英国人没必要也没能力封锁了,因此中**队入缅了,要从日军手里夺回这条路,帮英国人夺回来也帮自己夺回来。
威武的军队行进在滇缅公路上,路边还一排排欢送的老百姓和拍照的记者。当大家看到军容整齐的战士,一辆辆军用卡车驶过,众人的心中都发出了一个感慨:战局终于要改变了,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出国,加上英美盟友的一起战斗,应该要打赢日本鬼子了。
远征军出国的精神意义是重大的,也确实是振奋人心的,因为自从日军攻击了美国以后,世界形势有新变化,而对于这次出兵,中央做了大量的宣传,对外号称这是中**队的战略大反攻。这给半年来一直退却的中国形势带来了极大的希望,每个人都希望能反攻,在盟友帮助下开始反攻。
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英国人尽管一直很反对中**队入缅作战,但是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力量防守这里,英军在缅甸只驻扎了两个师的兵力,而且还是战斗力薄弱的垃圾部队,因为在英国人看来缅甸根本无足轻重,缅甸存在的必要完全就是为了给印度提供屏障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中**队入缅作战能得到盟友的帮助才怪,恐怕联合作战完全就是一厢情愿而已。
一切的征兆预示着中**队这次出国作战不会顺畅进行的,果不其然他们刚刚进入缅甸,就传来了日军占领了缅甸首府仰光的消息,美国人承诺的补给完全被切断,而英国殖民当局却十分的不配合。
三百八十七节 中印缅战区
轮椅、盖毯、小会客桌、白发、眼镜,眼前的人看起来丝毫没有力量可言,但是他身旁的将军却总有一种想要立正的感觉,坐在他旁边觉得浑身不自在。
“中国人的参战不仅对亚洲局势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可以让盟国集中力量解决欧洲焦头烂额的局势,只要中国人在亚洲坚持抗击日本,我们的力量才可以全部用来对付德国。人才是战争中最重要的资源,而中国有的是人。英国人必须放下他们殖民者的架子,得学会同中国人共同抗战,所以将军您的主要工作就是去协调中国人和英国人之间的问题的,用我们的物资来武装起来中国人,用亚洲人的力量来解决亚洲问题。”
将军站起来敬了个礼。
这将军叫做史迪威,而他对面的老人则是罗斯福,虽然残迹、年老、体弱,但是经历了经济危机和遇到了战争力主开战的他,显然是拥有力量的,指挥和性格的力量,这力量让史迪威不敢轻视。
罗斯福很恼火英国人再三阻挠由美国人提出的中**队入缅作战,尽管后来同意了,可是也晚了,日本人把该占的,能占的都占走了,现在中**队要一一来收复这些地区了。罗斯福始终不明白英国人为什么如此顾忌中国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宁可日本占领了这些地区,也不愿意交给中国。要是罗斯福能想象的到中国崛起后的恐怖力量的话,或许他此时很欣赏英国人的远视呢。可罗斯福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人,他看到的是,现在日本是敌人,而中国是可能的盟友,他就要拉拢盟友先打败敌人,然后再跟盟友算账。这是美国人一贯的思维,因为他总能保证自己在各种合作中是强势的一方,因此不担心合作会让自己的伙伴受益太多最后威胁到自己。像一战中,他们可以游刃有余,打败了德国后,还能让英法势力无法彻底压制美国。这是一种自信,他们可能也相信,跟中国一道打败日本人后,中国始终不会是美国的对手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