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不是中国,这些西方国家做事有他自己的一套原则,跟感情完全不挂钩。英国人此时需要美国的帮助,但是他们却不完全以美国马首是瞻,反而是在自己的利益问题上斤斤计较。而美国也不能要求英国人做一些完全违背他们意志的事情,因为不管是美国还是英国,在他们看来,现在他们都是日本进攻的牺牲品,他们是合作关系而不是谁有求于谁的关系。
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向来比较感性,比较浪漫,喜欢依照个人好恶来行事。所以美国人一请求,蒋价石就痛快的答应了出兵。而且表现的很积极,派出的军队都是精锐,其中包括中央军剩余的全部机械化部队和其所属的两百多辆汽车。
对比中英两国的态度,罗斯福显然更喜欢中国,但是这代表不了什么。做一个设想,假如战后由罗斯福主持划分势力范围的时候,他绝不会为此而偏袒中国多少,只会以他们美国的利益为基调。这就是国际政治,这就是西方外交,东方人一贯不理解的东西。
所以尽管不喜欢英国,可是罗斯福还不得不苦心派遣史迪威来协调。在他看来,史迪威是十分合适的人选,典型的美国人,热情并且具有美国式的理想主义色彩,能胜任一切困难任务,在一切艰险中能保持乐观的精神。而且史迪威在中国担任多年的武官,完全可以起到协调中国和英国的作用,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可是显然罗斯福错了,他以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思考没有问题,可是把这种模式加到中国人身上就错误百出了,史迪威确实在中国工作过,确实有热情有理想,可是在中国工作,最要不得的就是理想,否则你只有想死的份儿。而这个理想的史迪威此时面对的是,中央军这个大官僚型的军事团体和殖民思想浓重的英**事制度。
史迪威意气风发的飞到了缅甸,他来之前,他的总统告诉他,中国人答应了,他有权力指挥在缅甸的中**队。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中**队临行前,指挥官杜聿明问过蒋介石该听谁的,蒋价石说听史迪威的,杜聿明又问,要是史迪威跟蒋价石的命令冲突怎么办,蒋价石说听他的。同时英国人也给他出招了,史迪威是缅甸战场的美军代表,参谋长职务,表面上只需要向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和蒋价石负责,可是此时英国政府突然自行任命英军亚历山大将军为英缅总司令,表示同意中**队归属史迪威指挥,但是显然他们英军自己指挥自己。
在缅甸战场上,看似是美国人协调,中**队和英**队配合作战,可实际上确实各行其是。史迪威既指挥不动中**队,也无法干涉英**队的行动,而中英两**队不起冲突就不错了。
这种复杂的情况让罗斯福再次头痛了。
他终于严厉了起来,指挥必须统一起来,在华盛顿召开了阿卡迪亚会议,在会议上美国表明态度力压英国,要求将缅甸、越南、泰国三国从东南亚战区中划分出来,并入中国战区,组成中缅印战区,由蒋价石任出任最高司令。
美国人表示如果英国人不同意,那么美国将无法支持英国在欧洲的作战,甚至放弃与英国的合作,而专心跟中国进行更进一步的军事合作。看到美国人态度强硬,英国人妥协了。
英国人此时不得不依靠美国,尽管罗斯福想尽办法把德意日三国看做一个侵略的整体,可是美国民众不是傻子,他们不认为德意日是联盟,罗斯福提出的向三国宣战的议案国会否定了。但是作为政治家他是有变通的手段的,完全可以把物资通过亚洲战区支援给英国,至于英国人用于哪里就不是他们考虑的了。所以此时虽然美国没有向德国宣战,但是他们的物资还是进入了反抗德国的斗争中,英国人仍旧在受益。既然需要美国配合做这些事,那么英国人在亚洲态度上就要妥协,否则别说美国人不合作了,就是蒋价石不合作,他们也不会好受。
但是英国人对美国可以让步,对中国可没那个必要,蒋价石做了战区司令,但英国人不愿意看到他的权力太大,于是采取手段把很多权力从蒋价石手里转移到了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手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战物资的分配权力,美国的军援要首先通过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而这个会议又完全是英美把持的,等联席会议分配到中国后,那些物资也不是蒋价石说了算,此时的权力又落到了史迪威这个参谋长的手里。
但不管如何蒋价石还是很高兴了,甚至中国人普遍很高兴,为什么呢,自己的领导当了国际性的大官了吗。报纸上宣传力度很大,看的赵书礼头疼。
他头疼不是嫉妒蒋价石,而是感到很不妥当,蒋价石不应该做这个司令,甚至为此他又一次惹的蒋价石不高兴了。在赵书礼看来,这完全是扯淡的事情,蒋价石是中国最高领导人,但是却去做一个狗屁的中缅印战区司令,还有比这更扯淡的事情吗。丘吉尔当了欧洲战区司令了没有,罗斯福当了战区司令了没有,人家的老大不当让你当,那你岂不是给罗斯福和丘吉尔打下手的了。因此赵书礼得到这个消息后,给蒋价石发了封电报,让他拒绝美英两国给他的任命,只需要向美英推荐人选就可以了,完全可以让手下军官去担任这个职位,不管是何应钦也好李宗仁也好,都够格,你蒋价石去当就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了,丢的是中国的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