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839_引弓【完结】(82)

  从利害关系的角度分析,同、光之际,清朝统治集团中已有一部分人不再视开放门户为洪水猛兽。此时,主动开埠的政策虽未实施,但对外人增开口岸之请,已较少严拒。1876年,李鸿章与英人就滇案在烟台谈判,承诺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个口岸对外通商,并允商订滇缅边界及通商章程。这在英国方面,虽系强权政治之表征;在中国方面,半推半就,未尝没有无可无不可之心理在焉。在与英人谈判期间,李氏在致朋僚的函稿中写下了几段引人注目的文字:“滇案及通商各事,将就议结,非多添口岸,无以饵英人。然添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半,未为全失。”“中土门户早已洞开,即添数口,利害各半。”“人皆震惊于添口之多,无论口岸非自我准添也,添十口与添一二口,利害轻重适均,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5]

  对于中国人来说,条约口岸并非仅有弊害,而是“利害参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某种意义上,清末主动实施“门户开放”,正是鉴于条约口岸的经验教训,趋其“利”而避其“害”的产物。

  此外,清廷决定主动开放门户,尚包括有外交因素的考量。近代中国所处国际环境恶劣,迫使清朝统治者谋求应付之道。在清廷的制夷之术中,最能与“门户开放”建立直接联系的莫过于“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其中制御日本最为关键。由于《江华条约》的签订否定了中国与朝鲜之间既有的宗藩关系,日清关系日趋紧张。随之而来的琉球之争,使清政府感到“日本有吞噬朝鲜之心,泰西无灭绝人国之例”[6],遂改变国防政策,开始了“以日本为假想之敌”参阅杨天宏《近代中国地缘政治的变化与李鸿章的海防战略》,《中华文史论丛》第5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36-60页。的海军建设。与此同时,清政府调整对朝政策,劝其主动与各国通商,以牵制日本。到甲午战前,清政府全面实施“以夷制夷”外交,或联英制日,或联俄制日,或联美制日,或结盟一国牵制数国,或通好数国以抵抗一国。中国古代历史上“合纵连横”之外交,于焉重现。

  “以夷制夷”包含了某种寻求国际“均势”的思想于其间,主动开埠通商则可看作“均势”思想的实际运用。郑观应就曾主张“大开门户”,在边境要地开设“万国公共商场”,让外国人在中国口岸“杂居”,“借彼合力,以保疆土”。[7]所谓“借彼合力”,实即利用列国“均势”之意。他如盛宣怀所陈略仿土耳其国,“凡天下险要精华之地,皆为各国通商码头”,“请各国公同保护”[8]之法,亦有“均势”思想体现其间。陈虬言及“均势”思想时,曾以西国之事证其合理。他写道:“按万国公法,欧罗巴大洲内,倘国势失平,诸国即警惧张惶。且必协力压强护弱,保其均势之法。盖一国强盛过分,恐其有不遵公法而贻患于邻国也。”[9]

  甲午战后,内含“均势”思想的“以夷制夷”方略逐渐演变发展为成熟的“门户开放”外交政策。过去研究近代外交,以为“门户开放”不过是美国人插足中国的一种手段,实则中国人自己也已酝酿并发展了这种思想,只是两者的用意不尽相同罢了。从时间上看,中国方面实施“自开商埠”,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大体同步。能够在两者之间建立起联系的关键人物,乃驻美公使伍廷芳。伍氏1882年被李鸿章以重金延入幕府,开始其政治生涯。[10]值得注意的是,伍氏在1899年9月尝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有过会晤。前此5月,伍氏在美国发表了一个有关中国和西方关系的演讲,其中涉及商务的一段,明确提到了“门户开放”。他说:

  重商主义的影响是近年来引起的一个危险点。作为世界商品市场,中国无可争辩地占据首位。三亿五千万至四亿人民的需要,必须以某种方式供应。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市场,中国的一个省比整个非洲大陆更有价值。中国的政策对待所有国家都一视同仁,他们都真正享有最惠国待遇。保持门户开放正符合她(中国)的政策。

  据说美国政府对伍廷芳的演讲曾给予应有的重视。[11]但若谓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系受伍氏演讲的影响,则证据不足。事实上,当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时,伍氏对美国的用意还颇持异议,尝“特谒外部大臣海约翰,慷慨陈词,正言驳论”,经海约翰解释,方释去疑惑。[12]有充分证据证明,“门户开放”是美国的一贯政策,并非伍氏演讲影响的产物。①然而,若认为伍氏主张系受海约翰影响的结果,也缺乏基本证据。

  尽管中、美两国主张“门户开放”的旨趣和历史依据有别,但双方都敏锐地看到了利用国际“均势”谋求自身利益的巨大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门户开放”作为一种国家政策被清政府提出并得到各国认同,与任何单方面实施的政策相较,可能遭遇的阻力都会小得多。“自开商埠”一度发展顺利,此其重要原因。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