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门户开放”主张演进为政府决策
在影响中国实施“门户开放”政策的诸多外在因素中,日本明治维新最为关键。与中国一样,日本在近代历史上曾遭遇外侮。为谋求自立,日本在幕府末年曾设计出“锁国”政策,“攘夷之风盛行”。[13]倒幕成功之后,明治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一反幕府时代之所为,变“锁国”为“开国”,主动宣布口岸对外开放。实施“开国”政策之后的日本,亦不愿中国继续深藏固锁,紧闭国门,这对中国思想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光之际,维新派思想家如冯桂芬、陈炽、郑观应等,都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引述日本成功之例,主张以为师法。[14]
然而真正对中国思想界刺激强烈者,则为甲午一役。是役日本以“东瀛小国”打败“大清帝国”,这对自尊自大的中国人,可谓耻莫大焉。自此,“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或主张变法自强之议,或吹煽开迪民智之说,或立危言以警国民之心,或故自尊大以鼓舞国民之志,未几而薄海内外,风靡响应。”[15]战后,中国维新运动广泛开展,日本的“开国”政策,遂成为中国思想家主张“门户开放”的重要思想资源。甲午战争对中国实施“门户开放”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刺激了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使清末士大夫注重研究日本,在更深的认识层次上探索国家富强之道,从而加速了中国“开埠”的步伐。甲午战后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已不必再作论证,“保国、保种、保教”口号广为传播,早就揭示了这一事实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日本的研究中,国人发现,闭关足以亡国,而开埠则是国家富强之道。维新运动兴起后,康有为在一份奏折中对中日双方胜负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他写道:
窃顷东事大败,割台湾,赔巨万,举国痛之。臣以为此非日本之胜我也,乃吾闭关之自败,而人才之不足用也。……自尔之后,吾中国为列国竞争之世,而非一统闭关之时矣。……日本昔亦闭关也,而早变法,早派游学,以学诸欧之政治工艺文学知识,早译其书,而善其治,是以今日之强而胜我也。吾今自救之图,岂有异术哉。[16]
与康有为同时代的不少政治家、思想家,都力主效法日本,大开商埠,以收利权而杜觊觎。例如,王之春曾向朝廷提出商埠自开的具体办法,即“先自开地段,设工部局、巡捕以握主权,且以此抵偿他项要索,实足厌其心而关其口”。他强调指出,“日本尝用此法收回利权,成效昭然也”。出使俄国大臣杨儒认为,今之中国,实乃昔之日本,在对外通商问题上,“东邻之成例可援”。[17]彭名寿亦主张开埠,他在《湘报》上发表文章,以日本明治维新“举全国而口岸之”,商务遂盛,国力遂增,作为通商成效之证明。[18]盛宣怀在担任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期间,曾与郑孝胥等人议及“举国通商事”,并提出“将内地各省会一体通商”[19]的主张。伍廷芳在考察日本的商务之后,曾极力主张中国仿照日本全境开放。1898年2月10日,伍氏上《奏请变通成法折》。他将李鸿章在20年前有关开口通商“利弊各半”的看法又向前推进一步,明确指出,对外开口通商,“利多害少”。其最大的益处,就在于能防范外人侵犯中国主权。他以世界历史论证说,瑞士、比利时皆蕞尔小国,然均能自立,未尝见逼强邻,其原因在于,“彼全国通商,重门洞开,示人以无可欲”,“中国深藏固闭,转有以启其觊觎之心故也”。有鉴于此,他向朝廷上奏,提出“为一劳永逸之谋”,“无论大小各国皆与通商”的设想。②
伍氏在官场行走有年,深知在中国办事匪易,故又提出“分年开办”的具体步骤:即首先在沿海地区试办,然后分别次第,往各地推广,“或十年或二十年,我自主之”。另外,中国可以通过增加进口税,控制进出口之比例,保护民族工商业;通过制订《通商律例》,使所有交涉词讼,皆以此为断谳之依据,俾“治内治外有所遵,而较为画一”。伍氏认为,这些办法,“诚能控制得宜,权衡得当,亦异日富强之基矣”。值得注意的是,伍氏此折同样提到日本“与各国订约全国通商”之事,足证日本对伍氏思想的影响。
其二,甲午战争本身及战后赔款在财政经济上给中国带来的巨大负担,促使清政府“自开商埠”,广开财源,以度危机。甲午一役,中国自身所耗且不计,仅战后付给日本的赔款及“赎辽费”,便多达二亿三千万两白银。要在三年内还清这笔债务,对年财政收入不过七、八千万两的中国,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清政府为筹措这笔巨额款项,曾向俄、英、德、法、美等国借贷,又在国内试办发行“昭信股票”。借洋款虽30年方还清本息,但利息太高,且附加政治条件,中国不堪其累;发行内债,则又应者寥寥。“欲开源不能骤开,欲节流而不能骤节”,清政府焦头烂额,以致户部官员绝望地说:“此三十年内之还款,其将何所取给哉?且无论三十余年也,即以本年而论,……既无余款可拨,又无闲款可挪。”[20]山穷水尽之际,自然将“自开商埠”视为柳暗花明的村寨。1898年4月,总理衙门奏请开岳州、三都澳、秦皇岛为通商口岸。[21]开口与筹饷的关系,此奏言之甚明,故很快获朝廷批准。与总理衙门奏开商埠几乎同时,两江总督刘坤一、御史陈其璋等在奏请朝廷对外开埠时,也都具有“推广利源”,以救燃眉之急的考虑。由此可见甲午战争对中国“自开商埠”的巨大影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