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839_引弓【完结】(85)

  在与日本方面谈判时,清政府代表援引与英国商妥的办法,不愿意让日本人占到更多的便宜。谈判中,日本代表最初曾索开13口作为商埠。经中国方面力争,到1903年10月中日双方签订《通商行船续约》时,日本获得的利益并不多,仅商定将长沙辟为通商口岸,盛京的奉天府及大东沟“由中国自行开埠通商”,当驻扎直隶之各国“护馆兵队”撤出之后,“中国即当在北京自开通商场”。在商埠管理权属问题上,日本代表称“英约须遵守该处工部局、巡捕章程,则管辖地面之权,全属中国”,认为这些规定不“活便”,不肯照办。清政府谈判代表“坚持照英约声叙,决不更改”。①日本代表见中国方面不肯让步,遂照会清政府,提出通商口岸各项章程,应由清政府与日本协商制定。清政府认为,“口岸由我自开,章程又何能与日本协定,失我主权?”严词拒绝了日本的要求。[33]

  谈判的最终结果,英、日坚持了在长沙等地设立“通商口岸”即条约口岸(treatyports)之名,中国则自认为获得了在长沙等地实施商埠“自开”之实,双方各得其所,都在保持“自尊”上得到了某种满足。中国方面看重的是工部局与巡捕房由中国自己设置操办,认为这是“自开商埠”的实质,在不能兼顾名实的情况下,中国自应弃名取实。张之洞甚至主张,在以后的谈判中,凡遇他国要求开口岸,均须照此办理。而英国人则认为“通商口岸”的名称至关重要,因为只要有了名,在强权压迫下,英国所希望的通商口岸的实质内容将不难获取。

  四、制衡日俄与东三省门户“自开”

  如果说,清政府实施“门户开放”政策寓有制衡列强在华争夺之意,则东三省“全境开放”就是对这一政策效果的实际检验。庚子年间,因各国组织联军武装干涉义和团运动,沙俄遂出兵东北。俄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触及了日本在该地区的利益,两国间争夺加剧。之后,为收回东三省,清政府煞费苦心,在内政和外交方面采取了诸多举措,将东北“全行开放”即为对付俄国侵略的一项举措。参与筹议者有张之洞、刘坤一、王之春、伍廷芳等。

  1901年3月21日,当杨儒为收回东三省而与俄使紧张谈判之时,张之洞痛感“中国不亡于八国之环攻,而亡于一俄之作俑”,提出“救急三策”,其中一策即主动开埠。[34]同日,张之洞会同刘坤一致电枢垣,再度提出主动将东三省开放,借各国之力以拒俄国的主张。②3月23日,朝廷发出旨电,令将刘、张所陈之法,速行筹划,电商各国,以“通商”之利诱之,俾能“实力助我劝俄”。[35]三天后,安徽巡抚王之春在致朝廷的电文中表示,当此俄患孔亟,中国唯一的办法在于求助各国,使俄人怯于“众势”而不敢逞其奸作。要“交厚感动”英、美等国,就要打开东北大门,与之通商。他强调指出,“开门通商,尤是存东制俄要策,早应如此,何况此时。历次外人开衅,从无一兵一炮扰及通商口岸,可为确证,并求乾断施行。”[36]嗣因交还东三省谈判取得进展,中、俄双方在1902年4月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规定俄军分三期撤离东北,沙俄借庚子事变占领东三省的计划破产,中国此一阶段“拒俄”之目的业已达到,因而作为“拒俄”手段的东北商埠“自开”,也就暂时束之高阁。

  日俄战争爆发后,东北开埠事被再度提起。1904年5月18日,日俄开战甫及三月,给事中谢希铨即上奏朝廷,提出包括收回东三省铁路主权在内的上、中、下三项对策,祈朝廷“沉思默运及早预筹”。7月16日,出使法国大臣孙宝琦奏陈朝廷,主张将东三省、蒙古等处开埠通商,交通各国,以为牵制。孙使奏称,他曾到西班牙首都,多次与该国外部大臣晤谈,深悉该国政府之立场。他转述西班牙外部大臣的话说:

  看来日本可胜到底,中国宜俟两国停战议和之时,自行宣布将东三省蒙古新疆以外,开门通商,免两国立在约内,致失主权,亦免俄败后,另图侵占。既自宣布开门通商,各国皆得沾利益,亦可主持公论,不致受亏。……中国前此开通商口岸,皆系受外人之凌逼,非真愿通商。倘目下能将通国内地概准外人通商,亦无仇视外人之意,可免外人猜忌之心,实于邦交有裨,但须改订律例,收回治外之权。

  孙使认为,该大臣语意真挚,其能如此直言,与该国持中立立场,于中国“无所觊觎”有关。根据西班牙外务大臣的建议,孙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查日本因索在东三省之工商利益,致与俄开战。将东战罢,以求遂其大欲,而尤虑俄人之不得志于东,求逞志于西,如果一俟两国停战有期,由我宣布将东三省蒙古新疆等处开门通商,未始非计。”①孙宝琦此论,是目前所见日俄战争期间最早主张开放东北的言论。其防范重心,很明显已经从俄国转向了日本。朝廷因战争局势尚不明朗,担心弄巧成拙,没有立即采纳孙之建议。

  1905年夏,俄国因水陆两战皆败,无以续战,决定接受美国总统罗斯福调解,与日本议和,战争接近尾声。为筹善后,东北开埠事再次提上清朝统治者的议程。此番出面奏陈东北开埠者仍然是张之洞,他在这年7月致电枢垣,议复日俄议和之因应办法五条,第一条就是将东北“遍地开放”。[37]与孙宝琦一样,在“俄去日来”的新形势下,张奏陈东北开埠的防范重心也转向了日本。可见清政府在东三省开埠,日本的因素系重要的外交考量。从日本方面看,在筹议东北开埠的过程中,其作用亦不可忽略。当时日本正与俄国在奉天南部激烈竞争,且因俄国曾伙同德、法“干涉还辽”,对俄国怀有嫌怨,不愿俄国过于扩展在华势力,故鼓动在中国东北开埠通商便成了日本抵制俄国的一种手段。刘坤一的一份电文,透露出日本曾经与闻中国东北开埠的信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