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攻击柴荣为乐的宋人洪迈曾经指责五代文化发展停滞不前,“国初承五季乱离之後,所在书籍,印板至少,宜其焚荡,了无孑遗。”(1)但随后洪迈又不得不承认五代破坏文化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太平兴国中,编次《御览》,引用一千六百九十种。”(2)这些书肯定不是全部从被宋朝征服的南方诸国运来的,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五代遗存图书。
更夸张的是,历经北宋承平大治一百六十年,编撰《太平御览》时引用的一千六百九十种图书,到了南宋初期,居然十失其七、八,这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遗憾。所谓盛世在保存前代图书方面居然还不如所谓的乱世,对此,洪迈不得不承认:“则是承平百七十年,翻不若极乱之世。”(3)
关于五代图书遗存,宋初文人姚铉在《唐文粹序》中就替五代辩诬:“况今历代坟籍,略无亡逸。”(4)。《唐文粹》编撰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上距五代结束,已经过去了四十年。姚铉的这句记载,足以推翻所谓五代无文化的观点。
五代十国虽然是乱世,但个别时期和个别地域相对是比较平和的,比如南唐、后蜀、荆南。荆南名士及第二任首席幕僚孙光宪不但著有著名的笔记小说《北梦琐言》,还在三年时间内就藏书数万卷。宋朝的文化繁荣只是在五代十国文化发展的客观结果,宋朝的历史贡献应该值得肯定,但唐末五代的历史贡献,同样不能忽略。
对于五代时的大量书籍在北宋时期得不到保存的问题,清人王士禛极为不解,他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所致?“当五代乱离板荡之后,而古书多存,历北宋太平全盛之世,而古书反亡,殊不可解。岂金源入汴,其兵火之厄反甚于五代时与?”(5)
王士禛认为北宋没有保存好五代遗存图书的原因,有可能是金军南下,中原大乱所致。但如果真是如此的话,洪迈做为南宋初人,自然应该知道这个原因,洪迈为什么没有提到?所以,综合来看,五代遗存图书在北宋没有保存好的原因,并不是金军南下的原因。
唐朝文化繁盛,自不必说。“唐分书为四类,曰:经、史、子、集,而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6)唐末战乱以来,“黄巢之乱,存者盖鲜。及徙洛阳,荡然无遗矣。”(7)但五代文化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在战乱中缓慢的发展。
五代统治者非常注重文化建设,比如收集遗散在民间的图书。后唐天成年间,唐明宗李嗣源派遣都官郎中庾传美去西川,收集唐朝九帝实录以及其他各种书籍一千多卷。数量虽然不多,但至少说明五代统治者在杀伐之余,并没有忘记他们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
就是武人专权的后汉乾祐年间,朝廷也不忘收集图书,甚至“计其卷帙,赐之金帛,数多者授以官秩。”(8)郭威建国后,广顺三年(公元953年),由国子监祭酒田敏印刻儒家典籍共一百三十册。柴荣即位后,一方面要用武力征服天下,但同时他也要做收集民间遗散图书。说柴荣只是个会武不会文的草莽皇帝,这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
五代朝廷都设有史馆,以便修史之用。但到了后周时期,史馆的图书存量并不多,柴荣引为以恨。他“锐意求访”(9),为了吸引民间人士献出图书,他延用后汉的办法,“凡献书者,悉加优赐,以诱致之。”(10)
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十二月,柴荣又下了一首求书诏,“史馆所少书籍,宜令本馆诸处求访补填。如有收得书籍之家,并许进纳。其进书人,部帙多少等第,各与恩泽。如是卷帙少者,量给资布,如馆内已有之书,不在进纳之限。”(11)
为了鼓励民间献书,柴荣按献书数量给予不同的赏赐,即使只献了几卷书,也要量给报酬,算是补偿。还有就是,如果民间所献的书籍中,与史馆已经收藏的书相同,则不予收纳,避免了重复浪费现象。
通过以利诱之,柴荣得到了大量图书,但问题随之而来。就是这些民间图书有些在传抄过程中,会出现谬误,影响图书质量。柴荣选派了三十名文人专门对这些图书进行审稿校定。
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柴荣让这些校对人员在每卷的末尾都要写上自己的职务和名字。柴荣这么做,应该是督促这些人认真校对,一旦发现问题,就要进行处罚。柴荣用心之细腻,考虑之周全,可见一斑。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二月,柴荣下令对唐人陆德明编撰的儒家名著《经典释文》三十卷进行校勘,由国子监祭酒尹拙、兵部尚书张昭、太常卿田敏共同负责此事。清末民初的学者叶德辉先生对此大加赞赏:“当五代兵戈俶扰,禅代朝露之际,而其君若臣,犹能崇尚经典,刻板印行,不得谓非盛美事也。”(12)
国子司业聂崇义在显德年间,曾受柴荣指示,撰有《三礼图》二十卷。此书在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才告完成,赵匡胤对此非常满意,下诏褒奖聂崇义,并赐紫袍、犀带,以示尊儒之义。时人对柴荣和赵匡胤崇尚儒礼的行为有着高度的评价,“周世宗暨今皇帝,恢尧、舜之典则,总夏、商之礼文。”(13)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