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_谭伯牛【完结】(24)

  此信介绍洋枪各品牌之优劣真伪,并告知购买渠道(广东厘局),曾国荃便依此制订采购报告,孰知曾国藩讲了这么一番道理:“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鲍春霆(超)并无洋枪洋药,然亦屡当大敌,未闻以无洋人军火为憾。和(春)、张(国樑)在金陵时,洋人军器最多,而无救于(咸丰)十年三月之败。弟若专从此等处用心,则风气所趋,恐部下将士人人有务外取巧之习,无反己守拙之道,或流于和、张之门径而不自觉。不可不深思,不可不猛省。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然则将士之真善战者,岂必力争洋枪洋药乎?”

  说句不恭敬的话,这种口吻,颇似“师弟师兄保大清”的刚毅、徐桐之流。打个比方,湘军鸟枪队与太平军洋枪队相隔几十米,开枪互射。湘军之枪射程不及,火力亦弱;太平军之枪子呼啸而来,火力强劲。胜败之分,不在此难道在彼?曾国荃被二李压制,缩营弃濠,狼狈不堪,难道不正是“以无洋人军火为憾”?引进洋枪洋炮,照样严格训练,也不至于就“人人有务外取巧之习”,否则淮军的战斗力从何而来?曾国荃、李鸿章是一线干部,且分别见识了太平军、常胜军的历害,让他们“反己守拙”、相信“在人而不在器”,那不是拿自己和三军将士的性命开玩笑么?所以,从逻辑、现实和历史来判断,曾国藩此段言论实在“迂谬”得很,曾九、李二都只能当笑话来听。当然,“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这种精神需要提倡,这种哲学需要发扬,二人不会公然反驳,只会说“深以为然”;只是,一个照旧添配,一个照样申购,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曾国藩也只能一边暗叹此二人“昧于大道”,一边应其所请,安排“筱泉(鸿章兄瀚章)于粤厘项下购买” 。当然,如前所述,曾国藩这个“书憨”并不顽固。几年后,他就主持开设江南制造局,敦促派遣留学生,走上洋务运动最前线,不再死扛“在人不在器”的偏颇之论了。

  三、战天京奏摺速成培训教材

  就这么唯唯诺诺、磕磕碰碰,阿兄徒自唠叨,阿弟我行我素,直到同治二年三月末曾国荃被“补授”为浙江巡抚,曾国藩才能因势利导,找到另外一个法门,在军事、官方和私德方面将曾九带上一个新层次。军事战略暂且搁下不提,只说说曾国藩是如何教导他弟做官之法和作人之道的。

  曾国荃补授浙江巡抚,但“浙省系左宗棠兼辖,既兼署巡抚,尤责无旁贷。曾国荃着仍

  统前敌之军驻扎雨花台,一意相机进取,以图金陵。毋庸以浙事为念”(三月十八日谕旨);原来,左宗棠时任闽浙总督,兼署浙江巡抚;曾国荃的浙江巡抚乃是“补授”。浙江政务,仍由“责无旁贷”的左宗棠管理,而曾国荃原来干嘛现在还干嘛,“毋庸以浙事为念”。绕了半天,这个“补授”巡抚是个安慰奖,但是,其用意则甚微妙。李鸿章一句玩笑话,点透此中玄机:“惟有位无地,有权无财,仍系美中不足。须盼金陵大功早成,以两粤、四川酬庸” ;“有位无地”,谓名为浙抚,而不管浙地之事。“有权无财”,谓身为浙抚,而不能动用浙江的钱漕厘税补充军费。总之,这个虚衔毫无实际。最末“酬庸”云云,则是说此一虚衔得等到攻下南京才能落实;当然,那时候可能被调到更富裕、更轻松的省区,如两粤或者四川,担任总督。“升官图”的游戏设计,妙则妙矣,无奈局中人经过初期的惊喜,冷静下来,不免有些觖望,有些气愤。

  投以木瓜,报之以琼瑶;任以抚台,则求之以军门。中央给曾九帅开玩笑,曾九帅也给中央开玩笑,他想了几天,决定辞掉巡抚这种文职任命,改求提督(即军门)一类的武职。改文为武,为什么是笑话呢?要理解这个笑话,我们先得知道:清代以科举取士,仕宦依次以进士、举人、五贡、廕生为正途出身,捐纳、议叙为异途出身。用今天的话说,正途是考试得来的文凭;捐纳是花钱买来的文凭;议叙是学校赠与的荣誉文凭。正途多任文职,捐纳难以升任高级职位,议叙则多靠战功充任武官。然而一二品大员(尚、侍、督、抚等)多从进士、举人中选擢。这些铨选标准并未明文载入国家法令,但是整个社会已经默认为不成文法,并按此操作。例如,左宗棠不甘心举人身份,虽在湘抚幕内风光无限,诏赏四品卿衔,还是不绝进京考试之意,咸丰闻之,说:“左宗棠何必以进士为荣?文章报国与建功立业,所得孰多?” ;“文章报国”,就是经过一级级考试的“正途”;“建功立业”,则是论功议叙的“异途”,左宗棠汲汲不愿走“异途”,可见正途出身亦即科举考试出身,对清代读书人的影响之大之深。这和今日高官、高职纷纷在职读书,补得硕、博“出身”,是一个道理。举人况且如此,举人以下出身,倘被破格超擢,就更能感到来路不正的遗憾。曾国荃出身“优贡”,即“五贡”之一 ,出身比举人还差。巡抚为正二品,拔贡补授此职,固然是破格超擢,惊喜以外,如前所述,不能没有遗憾;遗憾之馀,发现此职竟是虚衔,则终于味同嚼蜡。所以,他准备放弃“正途”出身,辞文就武,走上“异途”。这恰恰和左宗棠不愿从“异途”进身相反,也大背于当日的一般观念。因此,曾九此举,可视作不服从组织安排的玩笑之举。曾国藩识破他的狡狯,赶紧阻止:“优贡出身,岂有改武之理?且过谦则近于伪,过让则近于矫。……其改武一层,弟以后不宜形诸笔墨,恐人疑为矫伪不情也” ;严厉警告他不要乱开玩笑,“矫伪不情”。李鸿章作为好友,则出之以幽默:“求改武职,鄙见亦深不谓然。干事不在读书多少,即公之学业,已足媲美时流,所论‘方今要务,全在筹饷、养兵、添兵、打贼,此外皆在所缓’数语,便是疆吏大本领。惟有土此有财,以虚衔而受无饷实祸,窃为公忧之” ;虽然体谅他“以虚衔而受无饷实祸”(即前信“有权无财”之意)的尴尬,但还是不赞同改文就武这种玩笑。一兄一友,都是进士“正途”出身,比曾国荃更清楚官场的游戏规则,他那点小聪明,一看便知。所以曾国荃这个恶作剧性质的玩笑被及时阻止,不致酿成大错。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