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断不断,必有大患,不能再犹豫了!
”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蒋介石的思路清楚了许多,他反而瞌睡起来,不久便呼呼大睡了。
第二天是7月17日,军政要员、各党派负责人、社会名流、大学校长、教授及各方面的学术界代表聚集在庐山谈话会会场。
会场布置得庄严肃穆,主席台两边分别写着“养天地正气”和“做古今完人”十个大字。
这天,蒋介石在庐山进行了一次演讲。
他的演讲虽然仍对日本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消极被动,但却明确表示了抗日态度。
他说:“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于日本政府的态度。
和平希望继续之关键,全系于日本军队之行动。
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用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
但是,我们的立场有较为明显的四点:一、任何解决,不得侵犯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
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
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
四、第29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约束。
这四点立场是弱国外交最低限度。”
他还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的决心。”
庐山谈话会后,蒋介石下山回南京召开了国防会议。
中共方面周恩来、朱德和叶剑英也出席了会议。
会上,军政部长何应钦又把那套中国打不过日本的悲观论调搬到桌面上来,并且更理论化和系统化了。
周恩来批驳说:“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这是它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条件。
但是日本比较小,先天不足,人力、军力、财力和物力都缺乏。
更重要的一点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具有退步性和野蛮性,它虽然和法西斯国家相勾结,但失道寡助,不会得到国际上的援助。
中国的确是一个弱国,无论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政治组织力量各方面都不如日本。
可是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可以进行长期战争。
中国进行的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
中国已经受到并且还要受到国际上广大国家的援助,这和日本恰恰相反。
因此,对抗战前途的悲观情绪是没有理由的,也是没有根据的。
困难是可以解决的。
坚持长期全面抗战,是可以获得胜利的。”
朱德接着也发表了十分精彩的讲话。
他说:“战争双方总是有强有弱,不会等到势均力敌才进行战争,重要的是战争的性质。”
---------------
16.卢沟夜月月色昏(7)
---------------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一贯采取的是逐步蚕食的政策。
和这种政策相适应的,在战略上便采取速战速决的歼灭战方针……针对敌人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要利用我有利条件,以空间换取时间, 进行持久的消耗战,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朱德讲完后,会场上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次国防会议虽然受到亲日派的干扰,但大部分将领坚持抗战,会议开得是成功的。
会议决定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推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不另设大本营。
会议还决定了基本战略:利用我优势之人力与广大国土,打持久消耗战。
即一面消耗敌人,一面培养战力;俟机转移攻势,击破敌人,争取最后胜利。
随战况转移,战争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作战时期为守势时期;第二个作战时期为持久消耗时期;第三个作战时期为反攻时期。
8月20日,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了中国军队战斗序列及作战指导计划,将全军分为五个战区:第一战区是冀省及鲁北,是主战场的正面 ;第二战区是晋绥察,是主战场之侧背;第三战区是苏南(长江以南)及浙江;第四战区是闽粤;第五战区是华北(长江以北)及鲁南。
经过庐山会议和南京国防会议,中国的抗战体制正式形成,抗战局面出现了新的转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战场在中国正式开辟了。
---------------
17.战上海(1)
---------------
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并占领平、津后,按其既定计划,向平绥路、平汉路和津浦路三个方向发动进攻;又从长城线向西切断同蒲路,然后 南下,从平汉路西取正太路,会攻山西。
山西地处华北屋脊,有高屋建瓴之势,在军事上为“华北之锁钥”。
占领山西,东进可以控制华北平原,南下可以逐鹿中原,故是历代兵家争夺要地。
山西又盛产煤、铜和锡,与察哈尔之铁矿联合,可握东亚重工业中心。
所以,日军对山西志在必得。
当时身为关东军参谋长的东条英机杀气腾腾,带领一个精锐师团向察绥扑来,并于1937年8月24日占领了张家口。
山西阎锡山的军队军纪败坏,官兵吸毒、嫖赌,无恶不作,毫无战斗力,致使日军如入无人之境,于9月12日占领了晋北重镇大同,使晋北 门户洞开。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