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正式下达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 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下辖第115、第120和第129三个师,每个师下辖两个旅。
这时,华北形势十分危急,日本侵略者气焰嚣张,扬言要在“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
为了开创抗日战争的新局面,中共中央在8月22日至25日在陕西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这次会议用了较长的时间讨论八路军出征后的作战方针问题,最后一致同意毛泽东同志所做的结论:“基本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但 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按照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八路军开赴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作战。
我八路军战士经过充分的战前动员,个个摩拳擦掌,斗志昂扬,决心与日寇决一死战。
出发前各师又都进行了宣誓,誓言撼山动地,响彻云霄。
宣誓后,我八路军战士即奔赴前线。
当八路军过了黄河时,日军已威胁到阎锡山的心腹地带。
阎锡山十分惊慌,他感到不打一仗就退出晋北不好交待,打又怕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急于叫八路军早点开到前线,给他顶住。
当时日军的主攻方向分左右两翼:右翼一个派遣兵团和两个独立混成旅团占领大同后,准备出山阴进犯雁门关;左翼第5师团企图突破平型 关与大同之我军防线会师雁门关。
会师后攻占太原,以大迂回动作,迫使国民党军队撤退,达到不战而占华北5省之目的。
平型关位于河北与山西交界地带,是进入山西的一个重要关口。
平型关东北方向有一条通往灵丘县东河南镇的狭窄沟道,沟长约十多里,两面是山,深数十丈。
沟底道路仅能通过一辆汽车,能错车的地方极少。
尤其沟道中段,地势最为险要,是打伏击战最理想的地方。
我115师先遣部队发现敌人大队人马正向平型关方向运动,师党委决定在这里与日军打一仗。
进犯平型关的日军是坂垣第5师团。
坂垣是发动“九·一八事变”、制造“满洲国”的罪魁祸首之一。
由于侵华有功,已由大佐晋升为中将。
坂垣师团武士道精神很强,战斗力在日军中是很有名气的。
他所以选择这条迂回路线是因为这里是河北与山西交界处,防守比较薄弱。
他自进攻华北以来,国民党军都是不战而退。
他万万没有想到八路军东渡黄河来得这么快,并埋伏好等着他。
平型关一战是八路军同日军的第一次交锋。
为了打好这一仗,115师在上寨召开全师干部会进行动员。
师长林彪首先分析了形势,介绍了敌情,然后做了战斗部署。
政委聂荣臻讲了打好这一仗的重大意义,并要求全体指战员和各级党组织利用这一带有利地形,狠狠打击日寇,打一个全国人民盼望的大 胜仗!
动员会一结束,师的主力就连夜开往距平型关30余里的冉庄待命。
9月24日,已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炮声。
前沿部队报告,敌人可能于25日向平型关大举进攻。
傍晚又收到阎锡山部队送来的一份“出击计划”,说由他们担任平型关的正面防御和堵截。
根据敌情变化,林彪和聂荣臻立即命令343旅晚24时出发,进入白崖台一线埋伏待敌。
白崖台一线距沟底通道仅二三里。
那天夜里,阴云密布,大雨如注,冷风一阵紧似一阵。
战士们既无雨衣,又没有御寒衣服,只好任凭风吹雨打,沿着崎岖的山沟,踏着泥泞的道路前进。
由于山洪爆发,大家只得把枪和子弹袋挂在脖子上,手拉手淌水前进,但仍有一些战士眼看着被洪水冲走。
经过大半夜行军,除徐海东的一部分部队被洪水挡住外,杨得志、陈正湘同志率领的685团和由李天佑、杨勇同志率领的686团都按时到达 目的地。
这时雨停了,天也亮了。
但战士们更苦了,他们又冷又饿,穿着可以拧出水来的衣服,趴在泥泞的地上,不能随便动。
---------------
17.战上海(2)
---------------
师部设在十几棵大树下。
师长用望远镜检查阵地,部队隐蔽得非常好,不见一个人影。
不久,山沟里传来了汽车的马达声,并可以看见进犯的日军。
来的是坂垣师团第21旅团的辎重部队和后续部队,共4000多人。
前面是100余辆汽车,接着是200多辆大车。
除军用物资外,车上坐满了头戴钢盔的日本兵。
再后面是驮着92式步兵炮的骡马和骑兵。
车马连成一线,马达声和马蹄声在山谷中回响。
日本兵趾高气扬,如入无人之境。
早晨7时,日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圈。
师首长决定,分段把敌人吃掉,立即下达了进攻令。
我军居高临下,突然向敌军展开了猛烈攻击,一下子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指挥系统全乱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