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德中央集团军群开始实施“台风”行动。
包克元帅以其所部75个师倾巢出动,从南部的奥廖尔地域向布良斯克进攻,企图消灭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从西面的斯摩棱斯克地域向维 亚济马进攻,企图消灭苏联西方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从而为占领莫斯科扫清道路。
德军坦克兵团威力强大,进展迅速。
10月7日,在维亚济马附近合围苏联两个方面军的主力,战斗至13日结束。
在南部,14日苏军在布良斯克南、北分别遭到合围,23日战斗结束。
部分苏军突出包围圈,其中有些人回到原来的部队,有些留在敌后参加游击队,很多人被俘。
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两个战役中,据德国公布的材料,苏军被俘663万人,其中有3位集团军司令,损失了大量坦克和火炮。
德军乘胜向莫斯科进攻,10月的苏联首都形势是非常危急的。
苏联最高统帅部于10月10日任命朱可夫上将为西方方面军司令,原预备队方面军并入西方方面军,由朱可夫统一指挥。
10月17日在莫斯科西北面组建加里宁方面军,由科涅夫上将任司令。
莫斯科西南面仍由布良斯克方面军防守。
最高统帅部积极调遣兵力增援西方方面军。
在10月初的一周之内,派往西方方面军的部队就有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40多个炮兵团和其他一些部队。
莫斯科的工人组建了25个独立营,经过短期的训练,便开赴前线,投入战斗。
几十万市民(主要是妇女)参加修筑防御工事。
前线的战斗越来越激烈。
10月18日,德军占领了莫斯科西面的莫扎伊斯克,接着就急切地想沿着最短的途径扑向莫斯科,把进攻的重点指向沃洛科拉姆斯克。
守卫这一地区的是罗科索夫斯基将军指挥的第16集团军。
他们打得英勇顽强,所部潘菲洛夫将军指挥的第136师表现尤其突出,连敌人也承认其坚毅镇定。
德军第5步兵军军长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写道:“依仗构筑完备的阵地……
和密布的地雷,俄军第136师……
进行着惊人的顽强战斗。”
正是这些坚毅顽强的苏联军人用血肉挡住了希特勒匪军闯入莫斯科的进攻。
到10月底,希特勒“台风”行动的两大目标——消灭苏军和占领莫斯科——都没有达到。
德军疲惫不堪,被迫休整。
话分两头。
在莫斯科市内,10月16日,国防委员会已做出决定,进行疏散,把一部分党政机关和全部外交使团撤退到距莫斯科800公里的古比雪夫,同 时把一些国防工厂、科学文化机构也迅速迁出。
留在莫斯科的是:党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由总参谋部重要工作人员组成的作战组。
斯大林留在莫斯科。
他是联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政府首脑、国防委员会主席、陆海空三军最高统帅,还是国防人民委员,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在前线战斗最紧张的日子里,斯大林一连几夜没有离开办公室。
每天只在小休息室里打上两三个小时的盹,其余时间都在忙着同总参谋部的将领们、政治局委员们做出某些决定,安排某些事情,召见某 些人。
10月17日(或18日),斯大林把国防委员会委员、政治局委员和军方主要负责人召集到自己的办公室来。
他们是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米高扬、贝利亚、沃兹涅先斯基、谢尔巴科夫、卡冈诺维奇、华西列夫斯基(总参谋长)、阿尔捷米耶夫(莫斯 科卫戍司令)。
斯大林同大家互致问候,请他们坐下,然后立即开始发布命令:今天立即撤退主要的社会活动家和国务活动家,各大企业一律布雷,准备 在莫斯科失守时起爆。
在莫斯科城外各条路口设置反坦克和反步兵障碍物。
这时斯大林已做了最坏的打算,准备万一。
---------------
1.莫斯科城下大决战(3)
---------------
他停了一会儿,马上补充说:“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援军很快就会到达,这些部队已经开始登车了。”
10月中旬的一天,斯大林想到远郊区的别墅去,贝利亚有些担心地说:“斯大林同志,不能去啊!”看到领袖迷惑不解、显然生气的目光, 他又用他俩家乡的语言——格鲁吉亚语解释说:“别墅已经布雷,必要时准备炸毁。”
斯大林发火了,但很快又平静下来。
贝利亚又报告说,在莫斯科近郊某个火车站已为最高统帅准备好一辆专列,还有大本营的4架飞机也准备就绪,其中一架是斯大林的专机“ 道格拉斯”。
斯大林一言不发,他的心情无比沉重。
但他深深地感觉到,只要人民和军队知道斯大林在莫斯科,这就会给他们无穷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心。
他经过反复考虑,决定留在莫斯科,直到最后一人。
经过短暂的慌乱之后,莫斯科街头又开始呈现出沉着坚定的气氛。
“坚决保卫首都”、“绝不放弃莫斯科”、“决不让希特勒匪帮闯进莫斯科”,已成为苏联军人、苏联人的爱国主义口号,成为祖国的绝 对命令。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