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海军在地中海占有制海权,使德军的海上补给线非常脆弱,武器弹药和燃油常常接济不上,所以进攻大都以虎头蛇尾告终。
于是两军战斗变为拉锯战,互有攻守,但托卜鲁克始终在英国人手中,成为大英帝国“坚韧不屈”的象征。
1941年年底,英第8集团军趁非洲军过度削弱之机发起猛攻,重演了年初追逐意军的一幕。
但德军巧用88毫米高射炮打坦克,英军坦克和老兵损失巨大。
隆美尔却筋骨未伤,很快又得到一批海军冒死穿过封锁线送来的人员、装备和燃油。
1942年元旦过后,他重整旗鼓,发起空前猛烈的东进攻势。
英国人大祸临头了。
据战史学家记载,本来英国人还想进一步进攻利比亚西部,为此制定了“杂技家”计划。
最后结果却是“真的翻了一串跟头,可惜都是向后翻的”。
英军溃不成军,向东狂奔。
大名鼎鼎的“沙漠之鼠”第7装甲师师部被歼,师长梅塞维被俘。
幸而他混在普通士兵中没有暴露身份,几天后瞅空逃走。
6月20日,隆美尔猛攻托卜鲁克,守将克洛珀招架不住,次日率35万人缴械。
坚守了近两年之久,名扬四海的“不屈要塞”终于落入德国人之手。
6月22日,隆美尔晋升为元帅(此前在1941年5月升为上将),劲头倍增,率部穷追猛打,杀入埃及,竟一路打到距亚历山大仅96公里的阿拉 曼城下。
英国朝野举国皆惊!军内军外为之哗然。
阿拉曼是一海岸小镇。
沿海平原自西向东延伸于此。
由于受到南面不可逾越的卡塔腊盆地的挤压,渐渐收缩到仅90公里宽。
之后又豁然展开,直通埃及心脏尼罗河三角洲,故成为屏护埃及的咽喉要地。
隆美尔兵至此地,无疑似尖刀顶住了英国人的胸膛。
消息传至伦敦,议会群情激愤。
反对党议员指着丘吉尔鼻子臭骂,斥责政府和军界无能,又四处串联,欲扳倒丘吉尔政府。
在开罗,英军中东司令部更是一片慌乱。
总司令奥金莱克宣布实行紧急状态。
驻亚历山大港的军舰升火启航,躲向外海。
---------------
6.非洲——沙尘与血雾共舞(2)
---------------
金字塔旁垒起工事,参谋们忙不迭地在焚烧文件,黑烟裹着纸灰直冲天外。
埃及百姓拖儿带女,携金带银,乱哄哄涌向车站和码头。
整个开罗和亚历山大的市区被惶惑和恐惧所笼罩。
而在意大利,墨索里尼眉开眼笑,喜不自胜,匆匆飞抵利比亚,跃跃欲试,准备前往开罗参加入城庆典。
危机时刻,丘吉尔再次展示其坚韧不屈的品格。
他以三寸不烂之舌,回击反对党议员,把战败责任推诿给前任政府疏于军备的政策,归咎于隆美尔的“强悍”。
罗斯福此刻也伸手拉了他一把,派6艘快船把从美国军队中抽调出的300辆新型谢尔曼式坦克运到埃及。
更为幸运的是,隆美尔的部队此刻已是强弩之末,只剩37辆坦克,随行意军仍不中用,首战阿拉曼乏力受挫。
惊魂未定的英军想杀一回马枪,结果两军一场混战,谁都未占便宜。
战线稳定在阿拉曼。
双方安营扎寨,掘壕固守,各自埋下几万枚地雷,在海岸到卡塔腊盆地间形成对峙。
丘吉尔当然不满意这种局面,就调兵增援埃及,并亲赴开罗,改组中东司令部。
他撤掉了奥金莱克中东司令兼第8集团军司令的职务,派去了两个新人——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体型精瘦,深陷的眼窝里藏着一双精明狡黠的小眼睛,脸上一只硕大无比的鼻子永远坚定地指向前方。
跟隆美尔一样,他不沾烟酒,傲慢专横,却有鼓动力。
蒙哥马利从未在中东打过仗,只因第一人选、赫赫有名的戈特将军被德机当成丘吉尔的座机击落殒命后,他才受领了这个差事。
8月10日,他从伦敦出发,12日到达热浪滚滚的埃及。
到达后,他发现情况相当糟糕。
司令部里一派残破景象,肥大的埃及苍蝇嗡嗡乱飞,官兵们垂头丧气。
办公桌上赫然放着奥金莱克的撤退计划。
蒙哥马利等不及正式接任的日子到来,就接过指挥权,立刻给参谋班来了个大换血,改编部队,成立了第10军。
他情绪高昂地对官兵说:倒霉的日子已经过去,好日子就在前头。
他下令烧毁撤退计划,决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待丘吉尔来视察时,全集团军上下已面貌全新,士气高昂。
蒙哥马利到任不久就收到隆美尔即将进攻的情报。
他深知,隆美尔此举不仅威胁到整个中东英军的安全,也是对自己的名誉和地位的考验。
此时他虽有3个军,700辆坦克,但部队刚刚完成改编,还未摆脱战败的阴影。
于是他不顾众部将“报仇雪耻”的吵嚷,决定以守株待兔之策,让隆尔美来攻。
蒙哥马利亲自巡视前线,发现一处名为阿拉姆·哈勒法的狭长山脊极为重要,即派兵固守。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