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争论又起。
争执的是登陆的确切地点。
制定大战略时谨小慎微的英国人,这时分外兴奋,提出深入地中海,在毗邻突尼斯的阿尔及利亚登陆,然后直捣突尼斯;而制定大战略时 粗犷豪放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此时却顾虑重重,认为英国人的方案太冒险,提出在最西边的摩洛哥大西洋海岸登陆,然后穿过阿尔及利亚 杀向突尼斯。
美国海军出来帮腔说,他们没有那么多船把部队送到地中海。
不过艾森豪威尔倒是倾向于英国人。
双方又是一番争吵,计划迟迟定不下来。
丘吉尔此时正在莫斯科向斯大林解释“火炬”计划。
斯大林本来就对在非洲登陆不高兴,见到丘吉尔连具体登陆地点都没有就更火冒三丈,不客气地说:“难道你们只能冷眼旁观,什么都让 我们干吗?”
丘吉尔忙赔笑脸,背地里三番五次向国内发电急催。
回国后他亲自参与此事,与罗斯福反复磋商。
一时间,大西洋上空电波如梭,终于在9月15日商定了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和阿尔及尔三点登陆的计划。
罗斯福最后用一个着名的一字电文结束了这场“跨越大西洋的作文比赛”——“妙”!各方皆大欢喜。
艾森豪威尔着手编组部队。
在选配力量时,罗斯福又煞费一番苦心。
自法国战败后,美国与维希法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
英国却支持维希政府的死对头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曾在1940年7月在奥兰和米尔斯比尔斯炮击法国舰队。
后来又送戴高乐的部队企图控制达喀尔和叙利亚,变成维希的冤家。
而美国人却对戴高乐没兴趣。
罗斯福坚信,由美军打头,有可能不会遭法军的抵抗。
若英国人掺和进来,“必将引起非洲所有法军的全力抵抗”。
因此,登陆部队大部由美军组成,英军主要负责海上运输,派少数人参加登陆。
丘吉尔曾提议让英军穿上美军制服,但罗斯福为保持美军的“纯正”,拒绝了这个要求。
美驻英国的18万人组成第2军,由弗雷登德尔少将任军长,在奥兰登陆。
另一支美军24万人组成西部特遣队,直接从本土开来,由后来名扬四海的巴顿少将指挥。
第三支部队由美、英军各9000人组成,编为东部特遣队,由美军赖德少将指挥。
登陆日期定在11月8日。
美国军政首脑在策划这次行动时始终有一个强烈的信念,希望利用自己与维希政府的“亲善”关系,打一场兵不血刃的战争。
于是,在军事准备热火朝天进行的同时,一场权势与金钱的交易也紧锣密鼓地在幕后进行。
10月上旬,身材高挑、相貌堂堂的美国驻阿尔及尔总领事罗伯特·墨菲来到伦敦,口若悬河地向艾森豪威尔介绍说,他已在阿尔及尔建立 了几个抵抗组织,把北非法军司令部参谋长马斯特将军争取到盟军一边。
---------------
6.非洲——沙尘与血雾共舞(8)
---------------
届时只要法国上层人物挑头,法军定会一呼百应,站在盟军一边。
他提议请赋闲在家的法军前集团军司令吉罗上将出山与盟军合作,并一再渲染吉罗在北非法军中如何名望高、影响大。
还提到吉罗本人提出的条件——由他顶替艾森豪威尔出任总司令,因为他的军衔比艾森豪威尔高。
艾森豪威尔不冷不热地把墨菲打发回了阿尔及尔。
不久墨菲又送回一条信息,说维希海军总司令达尔朗海军上将也是一位可供考虑的人选,并提出法海军要求与盟军直接会晤。
10月21日深夜,艾森豪威尔的副手马克·克拉克受艾森豪威尔派遣,携带—大笔贿金乘潜艇前往阿尔及尔。
上岸时遇到风浪,那一大笔美元全掉到海里去了。
他们好不容易见到墨菲和马斯特将军的代表,双方藏在一所海滨别墅里密谈。
谈得正热火朝天时,法国警察突然前来搜查。
克拉克一行慌忙躲入一间空酒窖里。
不巧一名随行军官突然咳嗽起来,克拉克忙把一块口香糖塞到他嘴里。
军官嚼了两下又吐了出来,说什么味儿都没有。
“这不奇怪,因为我已经嚼了两个小时了。”
克拉克答道。
法国警察终于离去。
10月25日,克拉克安然回到伦敦。
艾森豪威尔听完他的汇报,颇感失望。
此行他只弄来些情报,与吉罗合作的事没有着落。
克拉克经历着传奇般的冒险生涯时,巴顿将军率西部特遣部队已从弗吉尼亚的汉普顿港驶出,正穿过德国潜艇出没的大西洋,向非洲驶来 。
巴顿是位高大魁梧、性格直率、桀骜不驯的指挥官。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创建了美国第一支装甲部队。
战后因装甲部队不受重视,长期被打入冷宫,1940年6月他快53岁时还是上校。
幸而7月美国组建装甲师,他才得以东山再起。
现在他踌躇满志地坐在奥古斯塔号巡洋舰上,带着他的人马乘风破浪向美军第一个战场开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