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
为此,英美两家各自拨打自己的算盘。
圣诞节期间,英美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一次联合战略协调会议——阿卡迪亚会议。
丘吉尔提出了他的新战场方案,代号是“体育家”。
具体设想是,在阿尔及利亚登陆,尔后东进,与英国第8集团军会师,彻底控制北非。
罗斯福立即首肯,但遭将军们的群起反对。
他们认为西北非与德国没有直接关系,在此处开辟战场如隔靴搔痒,要干就干大的。
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提出了美国方案——在法国登陆。
英国人连声反对,说眼下盟国兵力不足,在德军重兵云集的西欧登陆无异以卵击石。
双方争吵起来。
罗斯福前思后想,倒向部将一边。
美英这一分歧,表面上是作战计划之争,实际上是双方战略利益不一致的反映。
英国在北非有其殖民地埃及,又扼进入西亚乃至南亚的要冲,距其在东南欧的势力范围又很近,故北非的得失关系到大英帝国的存亡。
若在北非登陆,打出第二战场的旗号,既可对斯大林有个交待,又可就势向东南欧发展,恢复英国的势力范围,“一举两得”。
而且此处只有装备简陋、军心偏向盟国的维希法军,打起来不会费力。
若在欧洲与希特勒死拚,实在胜负难卜,最终只会让斯大林占便宜。
以丘吉尔的精明和对共产主义的刻骨仇恨,为别人,尤其是为赤色苏俄火中取栗,他是绝对不会干的。
美国身为正在上升的世界强国,雄心勃勃,没有旧摊子可守,实力雄厚,选择的范围比英国要多。
西欧是世界最发达的地区,美国人觉得反正早晚得打,凭英美两国的实力,没有必要同德国人兜圈子,搞什么“间接战略”,完全可以单 刀直入。
这样既可使刚参战的美国军队开门见红,打出军威,又可在欧洲打下基石,拉住苏联,以免俄国像上次大战那样经不住德国人的重锤猛击 而崩溃;保住本不牢固的反法西斯联盟,利莫大焉。
而且,从对苏联的个人感情上说,罗斯福也没有丘吉尔的那种排斥情绪。
不过,在美国军政要人内部,观点也并非绝对统一。
军方对“体育家”是十二分的厌恶,而罗斯福却有些暧昧。
毕竟北非是战略要地,一旦可能,希特勒从那里打进美洲,要比从欧洲近得多。
转眼到了1942年6月。
英军在北非连续向后翻跟头,弄得丘吉尔如坐针毡。
6月17日,他带着三军参谋长跑到华盛顿,与美方讨论战略方向问题。
6月21日,他到赫德逊河畔罗斯福的老家海德公园拜会总统。
---------------
6.非洲——沙尘与血雾共舞(7)
---------------
他刚在总统书房落座,一封急电送到罗斯福手里,上书“托卜鲁克投降,35万人被俘”。
丘吉尔大惊失色,简直无地自容,羞愤之中愈发坚定了在西北非登陆的决心,拼命向美国人兜售他的“体育家”计划。
两国参谋长会晤,但仍未取得共识。
几周后,战火燃至阿拉曼,近东岌岌可危,英美军方的争执随之升温。
美国将领认定,即便在1943年英国人也不会同意在西欧登陆,他们压根儿就不想这么做。
马歇尔愤然向总统建议向英国发最后通牒:若英国再对美国的计划置若罔闻,美国就抽身去打日本人,丢下英国人去喂恶狼希特勒。
罗斯福当然不能同意这种蛮横作法。
他对部将们说,如果不能说服英国人,就按英国说的做,无论如何要让美国陆军在年底前与德国人交交手。
这样既可以给斯大林有个交待,也可鼓舞国内舆论和士气。
7月下旬,马歇尔、金和总统私人代表霍普金斯飞赴伦敦,再次与英国同行聚会。
双方唾沫横飞大战了几轮,还是说不拢,最后交给罗斯福裁决。
22日,罗斯福发电到伦敦,一锤定音:“既然英国人愿参加‘大铁锤’计划(即在法国海岸有限登陆),就只好在北非同他们合作。”
丘吉尔大喜,将“体育家”改名为“火炬”。
美将则垂头丧气。
艾森豪威尔称7月22日“是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今后的日子真不知怎么过”,沮丧到了极点。
直到10年后他当上美国总统时,还对此事耿耿于怀,说如果是在1942年而不是在1944年在西欧登陆,盟军定能在苏军之前进入欧洲,那就不 会有战后东方集团出现了,“火炬”害苦了美国人。
这都是后话。
丘吉尔知道美国人心里窝火,就极其爽快地同意美将出任行动总指挥,给对方一点安慰。
艾森豪威尔受命出任此职。
他是位极有头脑的战略家、组织家,曾在马歇尔手下任职,以其敏锐的眼光和卓越的才干受到上司的宠信。
待美国扩军备战时,他平步青云,从中校一跃成为中将,创下和平时期快速晋升的纪录。
他虽反对“火炬”计划,但更懂军事服从政治的道理,因此高高兴兴去赴任,与英方联手拟定作战计划。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