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的发言切中要害。
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将军支持在地中海地区发动攻势,认为这样可以比在法国北部登陆更能分散德国空军的兵力;如果意大利垮台 ,盟军可以获得空军基地,轰炸罗马尼亚油田和德国合成石油工厂。
金海军上将也认为布鲁克论据充分。
在地中海地区发动攻势,占领西西里岛,可以充分使用盟国在该地区现有的兵力。
因此表示愿提供充分的海军支援。
布鲁克的发言也折服了罗斯福总统。
罗斯福同意英国人1943年的战略方针。
1月23日,英美两国参谋长们达成了1943年战略方针的协议:同盟国的物资仍必须首先用于击败德国潜艇。
必须尽量向俄国运输供应品,以便支援苏联军队。
在欧洲战场的军事行动将按照下列目标进行,即在1943年内,使用同盟国可能用于对德作战的一切兵力,击败德国。
采取攻势的主要作战方针如下:地中海方向:1攻占西西里岛,目的是:(1)使地中海航线更为安全。
(2)减轻德军对俄国前线的压力。
(3)加强对意大利的压力。
……
联合王国方向:……
3对德国进行最猛烈的空中攻势,以打击德国的战争势力。
……
在太平洋和远东方向继续进行军事行动,其目的为维持对日本的压力,并能在德国战败时,立即对日本发动全面攻势。
英国首相丘吉尔对这个战略方针非常满意。
但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有待解决——让吉罗将军和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法国两派抗德力量携手共同抗击德寇。
戴高乐将军从1940年6月到达英国后,违反法国维希政府的禁令,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表“6·18”演说,举起抗德救国的大旗,组织起“白 由法国运动”。
因此被维希政府缺席判处死刑。
英国政府一直支持戴高乐,向他提供经费和装备。
但美国政府则对戴高乐持有偏见,一直同维希政府保持外交联系。
如前文所述,艾森豪威尔在北非已开始同达尔朗合作。
但在达尔朗遇刺身亡后,法属北非出现谁来出任总督、指挥法军的问题。
罗斯福没有看上戴高乐,想让吉罗出任;英国人却是戴高乐的保护者。
但丘吉尔决不想因为戴高乐而破坏与美国的关系。
丘吉尔在动身去卡萨布兰卡之前,要外交大臣艾登以断绝支援为要挟,逼使戴高乐去北非与吉罗会见、握手。
---------------
7.大西洋海战(3)
---------------
甚至威胁说,如果不去卡萨布兰卡,英国就主张“由别人接替他那设在伦敦的法国解放委员会的职位”。
但戴高乐在卡萨布兰卡会议开始后,仍不动身。
罗斯福急电催促艾登:“新郎已到,新娘何在?”
在三请四催之下,戴高乐终于在1943年1月22日飞到卡萨布兰卡。
戴高乐来到卡萨布兰卡,住在与吉罗相邻的别墅里,却拒绝与吉罗相晤。
吉罗将军对戴高乐更是不屑一顾。
丘吉尔、罗斯福二人为此伤透了脑筋,软硬兼施,想逼二人“成婚”。
功夫不负有心人,英美两国首脑最终迫使戴、吉两人同意会见、握手。
1943年1月24日下午,这两位法国将军终于在罗斯福别墅的花园里同时亮相,在罗斯福面前做了“一次短短的、甚至是勉强的握手”。
当丘吉尔进来时,戴高乐对他说:“我们两人已经同意……
我们将尽我们的力量来草拟一个圆满的计划,一起行动。”
1月26日,两人发表了联合公报:“我们会见了,交谈了,确定了所要达到的目标。
这个目标就是彻底打败敌人,以获得法国的解放和全人类自由的胜利。
“如果在战争中能把全体与盟国并肩作战的法国入团结起来,我们相信,这个目标一定能达到。”
丘吉尔写道:“在举行这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告成功的强迫婚姻或‘持枪通婚’之后,总统便对记者发表了演说,我支持他们意见。”
罗斯福、丘吉尔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罗斯福在招待会上爆炸了一颗“大炸弹”。
由于会议一直严格保密,记者们见二位首脑一起出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罗斯福总统的一席话更使他们目瞪口呆:“……只有完全摧毁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威力,世界和平才能到来……
摧毁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战争威力,就是要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这并不是说要消灭德国、意大利或日本的人民,而只是说要消灭这些国家的以征服和镇压他国人民为基础的哲学。”
罗斯福和丘吉尔的“无条件投降”,在当时和战后一直受到许多政治家、军事将领、评论家和历史学家们的批评。
这些人,其中包括许多德国反纳粹的高级将领抱怨说,“无条件投降”其实帮了希特勒和日本军阀的忙,为他们煽动狂热的民族主义,加 强对社会的控制,提供了根据;给那些想推翻纳粹政权的人造成极大的困难,致使战争一直打到希特勒自杀身亡方告结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