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结成同盟,宣布各国利用一切人力物力资源,对德、意、日作战 。
1月2日,蒋复电罗斯福,同意接受中国战区统帅。
但建议美国任命一位参谋长。
美国选任了史迪威将军。
1942年3月,美国陆军中将约瑟夫·W·史迪威,根据中美协议,来华就任中缅印战区美国陆军司令及中国战区的参谋长。
不久,他与蒋介石在缅甸作战的战略与计划、中国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对华租借物资的控制权、改造国民党军队以及装备共产党军队等方 面,产生了严重的对立,最终导致了蒋介石强迫美国召回史迪威,即所谓“史迪威事件”。
史迪威于20和30年代曾两度在中国工作,先后在华10年,粗懂中国语言,能用汉语会话,在美国人中被称为“中国通”。
他身材修长,言谈简洁。
他说话尖酸刻薄,背后把蒋介石称为“花生米”,所以他绰号叫“醋性子乔”。
1942年3月6日,史迪威到重庆正式向蒋介石报到,说明他的职责是:美国总统的代表;驻华美军司令官;驻华空军司令官;对华租借物资 监理官;滇缅路监理官;中国战区参谋长。
不管职责有几条,史迪威的在华使命主要是“增强用于战争的美援的效果和改进中国军队的战斗效能”。
当时,美国采取“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
它的对华政策是:发挥中国战场的作用,尽量多牵制和消灭日本军队,以便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战胜日本;同时,控制蒋介石政 府,使中国成为战后依附于美国、抗衡苏联的亚洲的主要稳定力量。
史迪威到任后的第二天,侵缅日军攻占仰光,滇缅路有被切断的危险。
蒋介石根据史迪威的要求,派他赴缅甸指挥中国第5、第6军作战。
可是,他却指挥不动这两个军,部队进退皆以蒋介石的秘令行事。
于是,开始了史、蒋之间围绕指挥权问题的斗争。
缅甸失守后,史迪威同部分中国军队一起撤退到印度。
他认为,要想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必须对中国军队重新进行整训和装备。
他对中国的士兵评价很高,认为只要领导得当,他们完全可以同任何国家的军队媲美;对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贪污、无能、不关心士兵生活 和军事训练,则极端鄙视。
---------------
22.中国战区(6)
---------------
他深信,中国拥有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60个师,就能够打败日本。
为此,史迪威向蒋介石提出了一份改革中国军队的计划。
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式装备,同意史迪威在印度设立兰姆珈训练学校,在中国昆明和桂林设立训练中心,装备和训练一批中国师,但却坚决 反对史迪威提出的撤换和处罚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要求。
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史、蒋之间的矛盾。
1942年夏天,由于非洲战局的变化,英国人吃了败仗。
美国把大批供应中国的租借物资,特别是飞机调往埃及,更激起了蒋介石的不满。
蒋介石向美国正式提出了带有截止期限的三项要求,如果这些租借物资不能如期运到,他就“取消”中国战区,“重新调整”中国的立场 ,做出“其他安排”。
1942年8月,蒋介石曾向来访的罗斯福的特使柯里提出撤换史迪威的请求。
史迪威和他的政治顾问戴维斯、谢伟思等人,通过长期观察认为:国民党政府“是个腐朽残暴的政权”,政治上不民主;经济上贪污腐化 ,囤积援华物资;军事上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准备内战。
他们担心,如果中国发生内战,将直接影响到抗日的大局。
1943年9月16日,史迪威建议蒋介石武装和使用中共部队对日作战。
为了了解中共并建立联系,1944年1月15日,戴维斯拟定了派遣美军观察团赴延安的计划。
2月4日,史迪威向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报告说,国民党政府用50万军队在华北围堵中共军队,对中国抗日战争大有损害。
对此,罗斯福颇感忧虑。
2月9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正式提出派遣军事代表团赴延安的要求,遭到蒋的拒绝。
3月22日,罗斯福再次致电催促蒋介石。
到4月22日,蒋介石才不得不表示同意,但却又以种种理由进行拖延。
1944年4月,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后,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
罗斯福决定派副总统华莱士到中国,说服蒋介石与中共达成一项联合抗日的协定。
6月18日至30日,华莱士同蒋介石在重庆进行了多次会谈。
蒋介石坚持反共立场,并要求把史迪威和美国驻华大使高斯调走。
这时,国民党战场的形势越来越糟。
罗斯福接受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建议,于6月30日提升史迪威为四星上将,并向蒋介石施加压力,要求由史迪威指挥包括共产党军队在内的所 有中国军队。
这是蒋介石最忌讳的一个问题,他已经越来越把共产党而不是日本人作为他的权力的主要威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