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辽、西夏、吐番,多是骑军,宋多是步军。辽、西夏、吐番等,打输了多半能跑干净,而宋军但凡打输,那就绝难脱逃。如此这般,宋军若是真的军力弱到极点,纵有百万大军,又岂能支撑两百年。
即使在李民没来的历史上大败给了金国,可那也是由于高层的策略错误,没有抗战的决心。没等援兵回援,就直接投降。可就那,在李民没来的那段历史中,能够彻底吞噬继承了辽国实力的金国,也没能彻底吞噬掉大宋。甚至遗留的南宋,直到金国被元灭亡了,也是依旧存在。
可这,虽然能说明大宋的军力,尤其是边军的军力并不弱之外。更主要地是,大宋的外交策略,一直相当的好。绝不同时三线或是两线开战。尤其是在澶州之盟后,安抚住了辽国百多年,更是一直拿西夏练兵。童贯更是大胜西夏之后,认为西夏短时间内绝难反攻大宋之后,这才起了实施大宋布局了百多年的百年大计。
只可惜,最终却是因为方腊的起事,最终功亏一篑。
而这一转折点,在李民立国之后,屡克大宋军力之后,彻底的被放大了。尤其是宋皇赵佶不仅引狼入室的请了吐番等国入境帮助平叛,更是调动了大宋的边军。不仅调动了镇守西北,防范西夏的种家军、高家军,更是把镇守东北,防范辽国的边军,也交给了高禛来打李民。
西北、东北的边军主力调移。短时期,哪怕是一两个月的,刚刚大败于宋的西夏,以及内部遭受金国骚扰的辽,都是不敢动心思的。
可这几路大军都被李民战败收服了,大宋的兵力捉襟见肘不说,众多征兵的地盘,也归了李民。这么长的时间边塞没有主力部队补充镇守,那西夏,大辽能不动心思才怪呢。
而大辽、西夏,以及新近崛起的金国,遥相呼应的三路进攻。很明显,三者之间由于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已经是形成了某种默契。这再加上被宋皇赵佶请入境内,尚自与李民收服的大理兵力拼杀的吐番大军,以及与李民部下方腊厮杀的西南部落联军。可谓是大宋周边的国家,都看出大宋如今摇摇欲坠,想要来分享一杯了。
大宋,别说是如今这种状态。就是鼎盛时期,能顶得住大辽,那也绝对顶不住周边所有国家与蛮荒部落的同时入侵。
而最可怕的,不是大宋挡不住。对李民这一国来说,即使大宋灭亡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还能免了李民的一些名不正言不顺的继承问题。
可关键的是,就是这种游牧民族与南蛮民族由于灭亡大宋的胜利而形成的一种势,这就是五胡乱华之势。
都看到了胜利,都看到了掠夺中原的好处,光脚不怕穿鞋的。足够的利益,足以蒙蔽这些民族对中原的畏惧。无尽的贪婪,足以让这些淳朴的民族变成恶魔。就像五胡乱华一般,行军打仗不带军粮,直接以人为食。
而这种势一成,那就绝对不是仁义理智等言语可化解的,必须要足够多的鲜血,这才能震慑住贪婪。
那样的话,就算李民继大宋之后,能够拨乱反正,重振中华,那也是要不知牺牲多少人命的。这既有中原百姓的性命,也有那些被野心和贪欲诱惑而蒙蔽心智的异族者性命。
当然,这些异族者的性命,李纲等人是不会在意的。可李民作为一个新中国诞生的,却还是有些顾念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尤其是,李民手下的少数民族也不少,像什么折家军啦,都是西北少数民族的子弟。
故此,李民在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之后,也是很急。不过,李民却也知道。他身为这些人的统帅国主,这些人能急,他却不能急。若是连他李民都急了,慌了。这些人还能信任谁,找谁?
此时就看出李民这些年的修炼没白费了,真是能装住事了,绝不是原先单纯的大忽悠脸皮厚了。遇此民族兴旺之大事,也是不动的声色的说道:“尔等有此远虑,甚好。只是尔等除此远虑之外,可思有何等解决之道?”
确实,李民立国之后,为了培养内阁,那真是放权的很。李纲这些人别说是大才,更都有很强的责任心,就是单纯打工的,那也是不能拿了李民的俸禄什么都不干。稍有事情,一点主意都不想的就都跑到李民这里来。
那样的话,那还要他们干什么?李民自己一个人全包了不就完了。
当然,若是那样的话,李民绝对会累死。不过,李民也绝对会再找一批有用的来替代李纲他们。
而李纲这些人,到也果真没有愧对李民的信任和俸禄。他们的远虑,不过是他们四人的共识罢了。而对此共识,他们几个人却有各自的看法与解决之道,各自争持不下。而这件事的演变灾害太过巨大,远超了他们能决策的范围,他们这才心急火燎的来找李民最终拍板。
故此,再给李民说完了缘由之后,闻听李民沉着的询问他们几人的看法。李纲主持内阁决议的次数比较多,习惯性的最后发言,当即点名让郑鹏先说。
这郑鹏乃是李民最初的情报主管,即使是后来李民收了神机军师朱武,朱武展现了强大的情报推算能力,让郑鹏自愧不如,让出了大部分的情报职能给朱武,这郑鹏仍然是李民手下的一大情报巨头,更掌管了内部官吏督察的廉政公署。同时也是内阁总理的常任理事之一,乃是李民身边的心腹老人。由他起头,最是应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特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