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燃在制定完这一方略之后,便与《人民日报》制造的舆论相配合,摆出一副不再理会此事、一切等相关人等到了金陵再说的架势,开始专心致志地重启其苏州“催粮纳饷”、备战北伐之举。
。。。。。。。。。。。。。。。。。。。。。。。。
话说回来,双方这虽不是口水战,但也是争夺老百姓眼球之战,一个希望揪出南明内部的蛀虫。另一个则力图为老百姓找到外敌,就看老百姓更关心什么。
几天下来,从两报的发行量等指标统计可以看出,《人民日报》显然占据了优势。除了《人民日报》所拥有的规模、发行经验、读者基础等原因外,更重要的是,适此关键时期。大家对“外寇”、“汉奸”的印象更深……毕竟这关系到身家性命、会不会当“亡国之奴”的重大问题。
至于像蛀虫这样的事情,虽然更为八卦。但一方面从重要性排行的角度看,并没有“外敌”的危害那么迫在眉睫……一方面,宁国府再地痞、再恶霸,也不过是祸害了宁国一方。对整个大局无甚关键影响,而另一方面。涉及到了王燃这位“民族英雄”、“青年偶像”级别地人物,因此宁国府之事在许多人看来完全可以等到南明更稳定的时候再来处理,这也是王燃人气旺所带来地好处之一。再者说,王燃已经发布公告。要对贾珍等人公开审理,这人还没到金陵,瞎吵吵又有什么用。
当然,《光明日报》也并非毫无所得,他们的不畏“强权”再次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他们恢复其原来的影响力有很大地帮助……老百姓都已经看出《光明日报》的威力。正是由于《光明日报》对宁国府之事地揭露,才引起了朝廷对此事的重视。这就给许多人造成了一种印象,《光明日报》与到衙门击鼓鸣冤一样可以成为老百姓申冤的一条途径。
《光明日报》也算是无心插柳,自暴料宁国府之事后,《光明日报》的绝大部分版面都用于接受老百姓地投诉,到有了些法制日报的意思。而黄宗曦等人对此倒也是乐此不疲……“为民请命”本就是他们追求的主要境界。
而另一方面,《光明日报》在此次斗争中也获得了诸多经验,从这几天的运作来看,顾炎武、黄宗曦等人已经不再抗拒对《人民日报》的模仿,通过大量的借鉴,在运作上慢慢开始成熟……《光明日报》长篇大论地理论分析从此绝迹,取而代之的是犀利的针锋相对,“白话文”在《光明日报》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应该说,清流们个个都个文章好手,发起飙来确实是非同小可。
得亏《人民日报》的主编是林黛玉,据陈子龙等学识饱满之士私下估计,她的水平便是平常的举人、进士也不堪与之为敌,况且还有许多才情双绝的女孩们相助……要不是王燃拦着不让她在宁国府一事纠缠,林黛玉早就准备逐条对清流进行批驳了。
不过林黛玉不批驳清流,不代表清流就会领她的情……王燃结束苏州之行后,回到金陵没几天,《光明日报》便调整了重点,不再认同“鸡同鸭讲”,向《人民日报》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
说起来,王燃的这次苏州之行比起上次南巡,效率要明显高上许多。不过它虽然仅仅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却被后世称为“神奇之旅”……茗烟在其自传中对这一段的描述更使其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在其流水账式的记录中,茗烟很无聊地写道:“苏州之行共计十天,由我全程陪同,从金陵赶往苏州的路上我们用了六天……然后我们见了苏松巡抚祈彪佳,主要是谈粮食的问题,二爷给他提出了供应十万兵马的任务……然后见了太湖张三,主要是谈军饷的问题……然后见了余生,主要是谈清军占领地的农民运动问题……然后见了东海舰队司令张煌言,主要是谈海军建设和下一步任务的问题……然后见了庄子固军长,主要是谈驻东瀛军团的任务问题……当然这些见面都是在品诗轩里进行的……然后我们便返回了金陵。”
茗烟这段记述给后世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们留下了很多猜想的余地……为什么时任兵部尚书的王燃从金陵去苏州用于六天的时间,而从苏州返回金陵却只用了一天呢?这段时间内,所经各地都只有兵部尚书的仪仗记录,而没有兵部尚书本人露面地记录呢?
对此。茗烟在其自传中相关部分的结尾处耍了一个大牌,“有许多人问我这个问题,但是二爷告诉我要‘打死也不说”因此我不能说……大家可以猜猜……”
对于王燃为什么上次南巡在苏州呆了一个多月,而此次在苏州仅呆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后世的野史都有一个共同的解释……王燃到苏州的第一站便是品诗轩。其意图不言自明,但不知什么原因,那位让兵部尚书当众表达其倾慕之情地董小宛董姑娘和带发修行的妙玉小师父却不在品诗轩,更不知何时回来,王燃当然就没有逗留下去的理由了……据考证,董小宛、妙玉两个女孩当时得到了错误的信息。误认为王燃还在东瀛,所以两人竟然结伴去了东瀛。与王燃正好走岔。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