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王燃苏州之行的“神奇之旅”光环是后世追封的,在当时却没有引起大家地太大重视。
王燃此行打的旗号是催粮纳饷、准备北伐。北伐毕竟也是清流们赞同之事,因此他们也只是在《光明日报》上呼吁了几句“抵抗外敌与清除内部蛀虫并举”后便作罢……这一点让林黛玉对清流地实力表示了严重的歧视。“若是我,定要追问你一个‘逃避’之实……一个兵部尚书去催粮,没别的事情做了吗?”
但是在王燃回来之后,《光明日报》的用词一下激烈了起来,其程度就差指着王燃地鼻子开骂……看看日子,正是王燃从苏州回来的第三天。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那一天正是堵胤锡押解着贾珍一干人等抵达金陵之日。
在王燃的要求下,朝廷向堵胤锡下达了递解贾珍等人至金陵接受审理的命令。既是朝廷之命,王燃又当着大家的面许诺“严查”,不论是堵胤锡还是黄得功都没有理由再扣人,除非想公然与朝廷对抗。因此在接到命令的第二天,担心别人说不清楚地堵胤锡便亲自押着人赶赴金陵。
对此《光明日报》更是进行了全面的独家追踪报道,很多老百姓的好奇心也被调动了起来,都想看看王燃如何“透明”地审理此案。
王燃的确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正确地说,他让所有关心此事的人瞠目结舌……堵胤锡等人刚到金陵,贾珍等人固然是被关进了大牢,但堵胤锡也被国家情报厂的人请回去协助调查,罪名是怀疑其“里通外国、图谋不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家情报厂的职能中倒也包含了国家安全局的职权在内。
一时间舆论大哗,这里的舆论指的自然是清流。朝堂之上,满腹疑问的清流们发现平常极少请假的兵部尚书竟然请了病假……昨天还见他生龙活虎地在朝堂之上大谈苏州之行的感受,今天居然就病了?
于是清流们满腹的疑问便直接化成了满腹的怒火,当天,也就是堵胤锡被抓的第二天,《光明日报》比平常早了两个时辰上市,标题赫然,“有清官能吏之称的堵胤锡被冠以‘里通外国’之名,请拿出证据来!”
清流们把堵胤锡称为“清官能吏”的确是有道理的。“清官”自不必说,堵胤锡不论到何处为官都留有和一身清誉。而至于“能吏”,根据王燃原本的时空记载,堵胤锡被某些历史学家称为南明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之一,连著名的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等人也不能与之争锋。
据史载,堵胤锡在战略上非常有见地,他从维系明室、共同抗清的大局出发,真心实意地联合大顺军余部,负责改编和联络忠贞营,亲自前往李自成余部劝降招安,后来又力主联合据守云南的大西军。他深知腐朽已极的明廷不要说恢复中原,就是勉撑危局也只有依靠大顺军和大西军这两支农民军。
堵胤锡的这种作为在后世看来显然是正确的,只可惜在当时却屡屡遭到何腾蛟、瞿式耜等“正人君子”,当面指责他什么“滇与忠贞皆国仇也,厥罪滔天。公大臣,偏欲与此辈交结,何意?”……在民族危机极为深重的时候,这些人不仅对颠倒了敌友关系,更有栽堵胤锡“勾结国仇”之意,使得堵胤锡虽有才华却无法展布他的雄才大略。
历史总是有着令人惊奇的重合,从某种角度而言,堵胤锡命中就是避不开被人栽罪……原本的时空中他是被人冠上“勾结国仇”,而在王燃到来之后,他又成了“里通外敌”。
“看来这堵胤锡还真是一个人才……”告病在家的王燃精气神十足地躺在椅子上将《光明日报》与自己的《岁月宝鉴》对比着翻看……这两份材料对堵胤锡的事情都有所记录。
“是个人才你还把人给抓起来,还这不许探监,那不许送饭的……天牢的死囚也不会这样……”昭仁公主坐在王燃身边,轻点着王燃的额头:“瞧瞧,人家问你要证据呢……”
“证据?那还不容易?!现在都不用燕山,茗烟就能办妥……你想办他什么罪吧……投敌、叛国还是贪赃枉法?”王燃笑着说道:“说实话,当年的秦桧确实高明,一个‘莫须有’就废了国之栋梁……陷害忠良也不是人人都能行的……”
“怎么,你还真的要拿他当牺牲品吗?”昭仁公主虽知道王燃是在说笑,可还是禁不住问道。
“牺牲品?”王燃淡淡地笑了笑:“想当牺牲品也得够分量,他一个人恐怕不能胜任……”
王燃第二天便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话,《人民日报》头版大大的标题非常醒目,“初审堵胤锡获得进展,黄得功被怀疑卷入‘里通外敌’案中”。
第六卷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第二十三章 疑兵之计
金陵城的舆论已经被《人民日报》搅得乱成了一团。
开始时,虽然《人民日报》与《光明日报》处于“鸡同鸭讲”的状态,但还有迹可循……两方的观点鲜明,一方要求朝廷惩治内部蛀虫,一方大力宣扬北伐外敌。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王燃从苏州回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