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人的意思是,编练水营。先练陆战之法。”沈有容道:“这是戚少保当年的做法。”
李彦点了点头:“这倒也不错。”
沈有容微微叹了口气:“或许是老了,本将军倒是没有袁大人那番雄心壮志。这练兵四万,便是练成。怕也不如李大人的一万强兵。”
“沈将军见笑了,”李彦道。
沈有容摇了摇头:“本将军说地是实话,你的辽南军,队列齐整,不动如山,令行禁止,动如疾火,这才是强兵的样子,而与建奴作战,以一万对一万,斩首七千,大获全胜,此诚数十年未有之大功,可惜……”
“当然,本将也知道你这兵不容易练,登莱这些营头,要他们认真操练,几乎是不可能,”沈有容抬头看着李彦,突然话头一转:“李大人,本将有一事相求,不知大人能否应允。”
“沈将军但讲无妨,若是李某能够做到,定不推辞,”李彦抱拳应诺。
“本将想同李大人暂借一些人手,以协助登莱练兵,虽不指着能练成辽南那样的强军,但有四五成模样,他日辽东需要,也可沙场奋勇,聊尽绵薄之力,不知李大人意下如何?”沈有容说完,便抬头看着李彦,等待他的回答。
李彦先是微微一愣,没想到沈有容居然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借军官帮助练兵,这几乎是李彦做梦都想作的事情。
兵战俱乐部地演变,让李彦意识到军中派系地影响力,虽然早期的俱乐部看上去并没有多少凝聚力,但在军中地影响却很大。
若是复辽军的军官能在登莱参与练兵,虽然不可能掌握实际地兵权,但却能够将俱乐部的那套体系带到登莱,不说能够影响登莱将士的信仰,或者改变立场,起码应该能够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只要将来有需要的时候,登莱兵能够发挥作用,那李彦的投资也算值得了。
对于明军的战斗力,李彦是不抱太多希望的,倒不是说所有的明军素质都很差,譬如浑河之战中川兵、浙兵打得也很顽强,打得很好,但根据短板理论,最差的那一环,往往会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参谋部算出恢复辽东全境,需要复辽军八万,若是友军更强一些,能够在战场上发挥作用,那么复辽军的总兵力就可以减少一点。
此外,若是能够给登莱军打上复辽军的烙印,以后若是遇到一些特殊情况,说不定也能成为关键奥援。
有的时候,影响力也很关键。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六三回 登莱练兵
“沈将军应该知道,复辽军的做法与别不同,并非在编制、装备上改变就能打造一支强兵的,要真的说起来,戚少保的练兵之法,要比复辽军更加全面、合理!”李彦看着沈有容,微微笑道。
沈有容略一沉吟:“正要请教复辽军练兵之法。”
“实不相瞒,我大明立国以来,国力强盛,军威赫赫,向来不缺名将,更不少练兵之法,李某所做,也不过是将前人所作的,针对今日的情弊,予以加强而已,李某觉得,与从前相比,我明军战力下来,其缘由无非是战意而已,”李彦道。
“战意?”沈有容不解地皱起眉头:“敢问李大人,何为战意?从前如何,而今又如何?”
“从前,我明军在战场上一往无前,勇不可挡,哪怕前面是凶悍的鞑靼、瓦刺;而今,常有闻风而溃,畏而不前者,这就是战意,”李彦道。
“李大人的意思,是我明军现在缺少作战的勇气?”沈有容看了李彦一眼,倒觉得这个说法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勇气?”李彦笑了笑:“古往今来,能有勇气赴死者,能有几人?军中战意的维持,所凭并非勇气,而是纪律、心气、封赏。”
“纪律者,不得不为也,此在建奴军中体现最为明显,辽东多有汉人投降建奴,为辽东军时,望风而溃。毫无战意,一旦入了建奴军中,往往作为前锋,明知送死而一往无前,何也?因为他们身后有建奴的督战队,知道要是后退,也免不了一死,这就是纪律,他用死亡地威胁迫使士兵向前,不敢后退。不能溃散……”
“令行禁止,此诚练兵不二之法,”沈有容点了点头:“李大人所说,确属前人所行之法。想我大明军中也有督战队,却往往望风先溃,难以起到督战的作用,这又如何?”
“还是因为纪律不行,”李彦苦笑着摇了摇头:“所谓奖惩分明,要是战场上溃逃,都不予以严惩,还能官复原职,不受影响。又何谈纪律?”
沈有容目光一闪,没有说话,他也知道李彦所说的是什么,辽沈之战,逃跑五监军都是官复原职,依然还是监军。如此做法,又何谈督战?何谈纪律?
“这心气又是说得什么?”沈有容岔开话题。毕竟这五监军地任命。是朝廷地旨意。不是他们能够随便议论地。
“这个说起来。可能会比较复杂。简单来说。一支强军。在面对敌人地时候。都应该有战胜敌人地心气。而如今。各地班兵。未上战场。依然逃跑甚众。以为辽东乃必死之徒。又如何能够在战场上死战到底?”李彦摇头叹息。“这并非单纯地胆气、怕死。怕死是一回事。觉得没有必要送死是另外一回事。因为士兵们不知道为什么要作战……”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