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对舰船并不怎么了解。但是他的思想和方法却不会说。他让工匠们注意研究不同船型。特别是舱底、舰艏形状的航行性能。以及桅杆、风帆设置等等。“多做尝试。敢于创新。深入研究”。
造船事业刚刚开始。不过李彦相信有了一艘标本。还有船型结构图。造船厂一定能够在他的严格要求之下。造出更好的船来。起码能复制这样一艘西洋式的风帆战舰。
旅顺造船厂是新建的船厂。独立于天津船厂之外。而且专门造海船。
因为有天津船厂的建设经验。旅顺船厂的建设很顺利。而且应用了很多新的成果。包括大型的船台。干船坞。以及刚刚弄出来的龙门吊车。
因为筑城的需要。精作坊依着李彦的意图研究起重机械已经有两个多月。前后开发出几种简单的滑轮式吊车。而这个龙门吊车就是最新的一种。不过其功能也是简单的很。在李彦看来。这完全不能算作吊车。只能称之为龙门工作台。
在造船材料主要还是木材的情况下。这种吊车的作用并不大。但也确实发挥了用途。让一些事情变的更加简单。
在旅顺。李彦先后察看了造船厂、旅顺码头。以及盐场。
旅顺的盐场最早使用水泥改造。如今已经初具规模。整齐的盐田看上去非常壮观。让李彦领略到几百年后的混凝土时代。觉的特别亲切。
水泥盐田的劳动量似乎要比煮盐简单很多。但也容不的半点马虎。开闸引水。风车提水。晒盐。收盐。也都需要一丝不苟。而且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做。
水泥的上晒出的海盐又纯又细。品质一流。很受盐商的欢迎。盐场的产量也大。已经成为辽南很重要的一项产业。
辽南衙署从朝廷争取到发放盐引的权利。以此作为辽南的一部分军费。所以辽南的盐可以放心大胆的通过盐商输入内的。
李彦发起于天津。与天津的商人关系最好。长芦天津一带本就产盐。天津也有很多盐商。辽南的盐就通过他们输入到内的。
之前辽南也有盐田。不过产量不大。所以朝廷也没有在意。虽说给了辽南发放盐引的权力。却也没觉的辽南能产多少盐。这部分盐引也就抵充五千兵的饷银。还不包括粮草。
朝廷并不知道辽南的盐田经过整改以后。产量大增。远远超出原来整个辽东的产量。很快成为辽南的支柱型产业。大大缓解了辽南的经济压力。
李彦起先也没意识到盐场的价值会有这么大。毕竟在后世来说。盐是很常见也很便宜的。但是这个时代。盐实行盐引官卖制度。被附加了税收的功能。所以盐的价格特别高。
如果说因为饮食习惯的差异。北方人吃面而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大豆油南方人吃菜籽油。那么食盐不管南方还是北方。不管富人还是穷人。都是需要吃盐。加上盐又不像其他的东西。需要特殊的的方特殊的条件才能够生产。很容易进行控制。所以历朝历代。都对盐实行专卖制度。并通过提高盐的价格。起到税收的功能。
有明一代。盐税与田赋。几乎是平分天下。可见盐引在明朝财政中的重要的位。
不过与田赋不同。盐税是直接归属内库的。所以辽南能从内库争的这一块收益。也殊为不易。恐怕那些掌管内库的官员与内监。也没意识到辽南的盐。会产生这样大的价值。
借着商人的网络。辽南的盐通过天津在北直隶。通过登莱在山东半岛。通过胡文信等徽商。发售到河南、南直隶。甚至还通过东江。输入到朝鲜。
不过盐毕竟是盐。无论北方的长芦盐场。南方的两淮盐场。都有成熟的产销渠道。辽南的盐。起初还卖的顺利。随着产量的增多。如何确保销售。却也是个问题。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六五回 冬季无战事
天启元年的冬季,辽东大地显得有些平静,复辽军忙着巩固金复防线,并拓展朝鲜安州生产基地,骆养性异常高调地去了一趟朝鲜,参将的头衔很有些震慑的作用,何况朝鲜本来就视大明为宗主国,一切都进行得相当顺利。(
朝鲜国内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不过在大明朝的积威与恩德之下,支持的声音还是占了多数。
控制朝鲜,以夹攻建奴,这也是新任登莱巡抚袁可立的主张,登莱与辽南的支持,加上朝中徐光启、孙承宗的声援,复辽军开辟东江战线的计划也就顺利通过,并且从登莱、天津得到了不少的支持。
安州以北不远的介川,也确实发现了铁矿,使得安州可以建成一个煤铁联合的工业基地。
不过情况也不都是那么乐观,安州的煤炭似乎不适合炼焦,炼铁所需要的焦炭,还是得从滦州或者山东那边运过来,这就迫使李彦放弃了在安州建立冶铁厂的打算,而是将冶铁厂建在旅顺,安州和介川就彻底成为矿场开发。
介川的铁矿石可以供给旅顺炼铁,安州的无烟煤可以供给辽南作燃料,安州、介川的矿业也就此发展起来,到了天启二年的正月,这两处矿场,已经有超过三千人的规模,包括两支三百人的护矿队。^^^^
安州、介川的矿场使用的矿工中,大概有一半左右是逃亡的辽民,还有一些朝鲜的民众,平时劳动的间隙,都要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差不多等同于金州、复州等地方的卫所守备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