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同盟会对杨洪森的起义褒贬不一,其中以黄兴攻击最烈,广州起义死了那么多同志,他老命差点就把命搭了进去,其责任主要是杨洪森,因为他的擅自行动,造成了起义过早暴露,失去了突然性,这一切最终导致了起义的失败。
黄兴将广州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在杨洪森的头上有一点牵强,那么杨洪森重杀伐确是实实在在的。不管是在合肥、还是舒城,或者桐城,挺进军所过之地,尸横遍野,百姓四处逃散,乡绅更是怨声载道,革命者的形象给杨洪森败坏光了。更让人发指的是杨洪森肆意歪曲伟大领袖,革命导师孙中山先生的理论。
将杨洪森踢出同盟会的呼声越来越高。
对此,杨洪森丝毫不在乎,有枪、有地盘,孙中山是谁?
在上海挺进社本部,部长王之徽、李鼎铭、余继怀等等同志,基本天天开碰头会,虽然杨洪森安徽打的胜仗不少,但都是农村。
“之徽兄,你看这次起义最终能成功吗?”李鼎铭对起义持悲观的态度,因为杨洪森的军队素质差,又那么不得民心。
“你没有看到,这次的起义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此空前的大起义,不但震动了全国,震动清政府,甚至震动了那些列强,难道说这样的起义是不成功的吗?”王之徽反问道。
“可是你看看报纸,目前的情况对我们极其不利……。”李鼎铭指的是清军在外的围剿,在内又受到自己同志的排斥。
余继怀听到这里,不满地坐了起来,“他们数次起义,数次失败,没有资格对我们领导的起义说三道四,至于李兄说的种种不利因素,我个人认为,革命本身就要面对种种的不利,如果某些人因此害怕,胆怯的话,我看那还是趁早离开,我们这里只有革命者,没有懦夫。”
李鼎铭加入挺进会是因为杨洪森需要他的银行从业经验,经营管理财务的能力。他的革命思想远没有在座的这些同志那样激进。他们对于同盟会某些人公开指责他们社长多为不满,而同盟会总机默认了这一行为让他们感到愤怒。在上海,同盟会的一些同志与挺进社的人时有冲突。
王之徽站出来道,“玉琨在时曾言,同志之间应相互团结,相互帮助,我们的敌人是谁,是鞑子。至于谁是谁非,还是让后人去评说吧,与其争一时口舌之利,不如脚踏实地的做好我们的工作。”
李铭鼎,“之徽兄的说的很对,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在安徽起义的同志提供最大的帮助,军火、粮饷,药品等物资,我们要想尽办法送到同志们手中。”
王之徽,“下面我就这个问题大家商量一下,把工作任务尽快落实到下来。”
时下外界对杨洪森的风评,王之徽只是附之一笑,杨洪森已经用实际的行动证明了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坚定的三民主义信仰者,而时间将会证明这一点。
第四章 胜利
安徽清军自桐城一役失利之后,接防的鄂军在练潭“重创”李虎部,迫其后撤。在朱家宝坚定不移的防御战面前,清军继续在练潭一线固防待守,伺机而动。
据朱家宝所知,进攻练潭的并非杨洪森部,而是李虎部,且李虎部与鄂军并未发生战斗,双方相持五日后,李虎部主动撤退,并非鄂军所称击退。
不管是朱家宝,还是他的幕僚,以及那些将领,都认为此乃杨洪森“诱敌深入”之计,围剿大军应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之策。只要抱成团,挺进军就没有办法吃了他们。
与南线的清军迟迟打不开局面不同,北线的清军正在一路高歌猛进。尤其是江苏巡防营,经定远,高塘铺,张桥,江巷,八斗岭,直扑梁园,沿途只遭到了挺进军小股部队的骚扰。
在梁园,杨洪森布下阵式,静候“鞭帅”大驾光临。
“报,总指挥清军张勋正在向我梁园方面急进。”杨洪森在地图上标出了张勋部的位置。
“他们有多少人马。”
“约四、五千人?”
“再探。”杨洪森对这个答案其实很恼火,四、五千人,这两个数字之间可差了一千人。
张勋并不知道在梁园,杨洪森的二个主力团,八个民团,近一万的兵力在待着他去啃。
‘养寿园’袁世凯正在逗弄孩子们,副官来报有急电,袁世凯放了坐在自己腿上的孩子,来到了电报房,看着来自安徽的电报,袁世凯微微一笑,“看来此子,也并非一无是处,还有一点本领地。”
“只是可惜了张少轩了,杨洪森集中二倍兵力静候张少轩,只怕他命休矣。”幕僚接茬道。
袁世凯在合肥布有探子,杨洪森从南线回来后,探子就将这一情报送了过来。
这份情报虽关系到张勋的生死,只可惜袁世凯没有办法将情报送给张勋,就算有办法他也不会送的。
在梁园,张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击。他先头部队遇到阻击一战就败下来,这让他很恼怒,当下就把军官给杀了,亲自督阵。
随着他的一声号令,一个营500多号弟兄,全都倒了下去,重机枪的火舌让张勋心惊肉跳,他怀疑前面的是不是革命军,他们怎么会有这么多快炮。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