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以后,邓艾胜诸葛瞻于绵竹,后主刘阿斗投降。
再过四个月,咸熙元年(公元264年)三月己卯日,司马昭叫少帝曹奂升封自己为晋王,封地由十郡增加为二十郡。
司马昭作了晋王,本可以再进一步,升自己为皇帝。然而八字不够好,当晋王只当了一年又五个月,便在咸熙二年八月,一命呜呼,享年五十五岁。
三七、姜维
姜维是(甘肃伏羌西南)天水郡冀县的人,少年丧父,被母亲抚养长大,教育成人,他对经学颇有研究,喜欢郑玄一派的注解。他在本郡的郡政府当过“上计掾”,在州政府当过“从事”,升为“中郎将、参天水郡军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郡的人民与若干官吏都响应了诸葛亮的号召。当时,姜维与功曹粱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都跟随天水郡的太守马遵,在外县出巡,马遵怀疑姜维等人都已经有意对诸葛亮响应,便瞒着他们,独自一人去上邽,闭了城门,设防。
姜维等人发现了马遵已走,就迫到上邽,不料上邽的城门已闭,他们只得退往冀县,冀县的城门也闭了。他们无路可走,一起奔向蜀汉军营,向诸葛亮投降。
诸葛亮很赏识他,把他带回汉中,任命他为丞相府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官衔。他的年龄只有二十七岁,诸葛亮就把他拜为将军,是因为一则他已经是“中郎将”了;二则他确是“凉州上士”,“才兼于人”。
诸葛亮对姜维极为器重,说他非当年的马良与李邵可及;说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姜维的尤其可贵之处,是他“心存汉室”。
诸葛亮决定:把自己所知道的军事学识,完全传授给姜维,然后,送他到成都觐见后主,请后主予以重用。
姜维很专心听诸葛亮的教诲;后主也先后升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诸葛亮在建兴十二年(公元214年)去世,姜维被召回成都,改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在成都及其附近的所有部队;而且封他为平襄侯。
大将军蒋琬在延熙元年(公元238年)率领大军进驻汉中,姜维跟了去。其后,蒋琬改任大司马,叫姜维以“司马”的身份带一支“偏军”,向敌方的西边进展。
延熙六年,他做了“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十年,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三国演义》说姜维“九伐中原”,错了三个字,只有“九”字不曾错。姜维前后一共有九次用兵,但地点都不在中原。
这九次,第一次是在延熙十二年。当时,费祎抑制他,不让他带足够的兵去打,只给他不到一万人。费祎是一个知守而不知攻的人,并且是失败主义者。他向姜维说:“丞相犹不能定中原,况吾等乎?”姜维带这一万兵去陇西郡,被邓艾打败。次年,延熙十三年,费祎让姜维再去打一次,而所给的兵也是不到一万。姜维不仅不敢像诸葛亮那样指向上邽或五丈原(诸葛亮有十万兵以上),也不敢再到陇西找邓艾打,而绕到更西面的西平郡(青海西宁一带),结交了许多羌人领袖。
费祎在延熙十六年死,姜维这才稍能施展,有了三四万兵。他从延熙十六年干起,一连五年,干了五次,亦即他生平用兵的第三次至第七次。
第三次,在延熙十六年,他围攻南安城,久攻不下,魏方的雍州刺史陈泰来救,姜维于粮尽之时撤退。
第四次,在廷熙十七年,他攻下了狄道、襄武两个县,把狄道县与临洮县、河关县三个县的人民,带回西蜀(当时,西蜀苦于户口太少,兵丁太少)。
第五次。在延熙十八年,他率领车骑将军夏侯霸,共击魏方雍州刺史王经,杀了王经的部队几万;于魏方的征西将军陈泰及安西将军邓艾带了很多的魏军来救之时,撤退,扎在(甘肃成县西北的)钟题。
第六次,在延熙十九年,他由祁山的一路进攻(在秦水西南的)段谷,被邓艾打得大败。原因是,胡济的一支兵,没有按照预定的日期到达。胡济是蜀方的“镇西大将军”(这一年,姜维刚被升为“大将军”不久,把“镇西大将军”的位置交给了胡济。战败以后,姜维自请处分,降为“行大将军事”)。
第七次,在廷熙二十年,姜维听到诸葛诞在寿春对司马昭造反,很兴奋,就再集合了几万兵,走骆谷的一条路,到了盩厔县南的沈岭,魏方所造的一条小长城之下。向司马望挑战。邓艾从陇西赶来,帮助司马望守这个长城。司马望与邓艾下了决心坚守。姜维移军到盩厔之东的芒水,依山为营;司马望与邓艾也到东边来,依渭水为营。任凭姜维如何挑战,司马望与邓艾二人总是“大量包涵”、“相应不理”。
姜维与司马望、邓艾相持到次年(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听到诸葛诞兵败身亡,这才撤退,把军队留在汉中,自己去成都向后主报告。后主恢复了他的“大将军”之职。
姜维生平最后两次用兵(亦即第八次与第九次),均为被动。第八次,是在景耀五年(公元262年),他向后主建议,杀掉坏宦官黄皓。后主不仅不采纳,而且告诉了黄皓,叫黄皓到姜维那里谢罪。姜维不敢留在成都(怕被黄皓暗算),就带兵去洮水北岸的洮阳,在侯和遇到邓艾,又被邓艾打败。他不敢回成都,留在甘肃西南部的沓中,办屯垦。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