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如卻正所说,姜维一生清廉、好学,不仅功业彪炳,私生活也确不愧为“一时之仪表”。他死得太可惜了、太可悲了。
三八、分久必合
蜀汉在炎兴元年(公元263年)结束;魏国在咸熙二年(公元265年)被篡于司马炎。
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于司马昭死时,继承了晋王与魏国的相国之位。那时候,是咸熙二年八月辛卯日。
三个多月以后,魏国的最后一个少帝曹奂,便叫人把皇帝的玺绶,双手捧送给司马炎。
司马炎在十二月丙寅日,集合几万名臣僚与四夷君长,在洛阳的南门外,郊祀上帝,宣告就皇帝位,改国号为晋,改年号为“泰始”。于是大魏咸熙二年十二月,改称为大晋泰始元年十二月。
魏国也结束了,曹操的一生辛苦与曹丕的一时得意。都幻灭为春梦一场。
吴国亡得最后,要再过十五年,才轮到它。到了孙皓的天纪四年(公元280年)三月壬申日,才被司马炎派来的大军所征服。
孙皓是孙权的孙子、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吴国在孙权与孙皓之间,有过两个其他的皇帝:孙亮与孙休。
孙权的第一个太子,是长子孙登,孙登不幸早死。孙权的第二个太子,是第三个儿子孙和。孙和因姐姐大虎向孙权进谗而被废。最后,孙权死时,小儿子孙亮得到皇帝之位。
孙亮当了差不多七年的皇帝,为权臣孙[左纟右林]所废。以后,自杀;自杀之时,还不过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
继孙亮而为皇帝的,是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孙休。孙休在位,六年多而死。
废了两年
他的丞相濮阳兴与左将军张布受了他的临终之时的“顾命”,却并不扶立他的儿子孙[上雨下单],改立了一位“长君”,年方二十三岁的孙皓。
孙皓即位不到三个月,便杀了濮阳兴与张布。原因是,他听说这两人见他性情粗暴,好酒好色,颇有后悔立了他的意思。
孙皓在位十六年,除了把交州重新夺回以外,别无其他作为(交州是在他即位以前的一年,被司马昭的人夺去的)。
他下令所有的大臣,必须把女儿送进宫来,任他挑选,选剩下来的,才许领回去嫁人。传说他的后宫女子,有五千名之多。事实也许与这个数目稍有出入,然而他是一个昏君,而不是一个贤君,已经是千古的定论。
他不仅是一个昏君,而且是一个暴君。他喜欢剜掉“犯人”的眼睛;也喜欢用锯子锯掉“犯人”的头,有一个官居太守的奚熙犯了“非论国政”之罪,被他杀掉三族。
像他这样的一个既昏且暴的亡国之君,竟然能在蜀汉已亡以后苟延残喘了十六年,令我们又叹一声“天道难知”。英美人也有一句俗语:“上帝有他的奇特作风。”(God has His strange ways.)我们倘若多懂一点上帝的奇特作风,便多了解一点历史哲学。例如,为什么中国的历史上,常常来了“合久必分”与“分久必合”的那一套呢?
请原谅,我必须先交代一下,孙皓在公元280年是怎样丢掉了他的江山的。很简单,司马炎于休养生息了十几年以后,调遣大军,分兵六路,对孙皓的东吴下手。
这六路的司令与目的地,是:
一、司马伷,涂中(当涂)。
二、王浑,牛渚(采石矶)。
三、王戌,武昌。
四、胡奋,夏口(汉口)。
五、杜预,江陵。
六、王浚,西陵及其以东。
在这六人之中,杜预的地位最高:他是“镇南大将军”,其余的五人都只是“将军”而已。我们今天的人,仅仅晓得杜预是一位《春秋左传》的注解家,不曾注意到他曾是显赫一时的“镇南大将军”。
杜预一向坐镇在襄阳。他在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间出动,在二月甲戌日打下江陵。
东吴在荆州南部几郡(湖南)、交州与新设的广州的大小官吏,都纷纷派人送了印绶来,向杜预投降。
这时候,王浚也已经带了他的部队,乘船由益州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烧断了东吴水军用来“锁江”的几千尺长的铁索,占领西陵峡与荆门、夷道两个城。
司马炎叫杜预镇抚零陵、桂阳、衡阳;叫王浚继续东下,与王戎、胡奋共同进攻武昌和夏口。
王戎懒得自己费事,只派了两个参军带一些兵去。胡奋相当卖力。于是王浚与胡奋二人很快就拿下了武昌、夏口。
王浚在三月间又“顺流而下”,到了建业的城下。中途,他收降了孙皓的游击将军张象,与张象所率领的一万水兵。
孙皓曾经让丞相张悌,带了建业城内的精兵三万人,在三月初旬渡过长江,抵挡那来攻牛渚的王浑。张悌忠义有余,而军事学识不足,一战而败,本人阵亡,部队被杀了七千八百多名,剩下来的残部,都丧失了战斗能力。
司马炎的叔叔、晋朝的琅邪王司马伷,也率领他的部队到达了涂中(当涂)。
孙皓生活在王浑与司马伷四只眼睛的监视之下,已经够害怕的了。忽然,听说又有“兵甲满江,旌旗烛天”的王浚,即将来到建业城外的长江江面。孙皓不再考虑,立刻叫人写降表,写三份,分送给司马伷、王浑、王浚。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