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细说三国_黎东方【完结】(133)

  这三人都很欣赏孙皓送来的这张降表。

  王浚的船,行列有一百华里长;王浚的兵,共有八万之多。这些兵敲着鼓,喊着、唱着,果然来到了石头城(建业)的城下。他们抬头看到,城墙上竖满了降幡。

  唐朝的刘禹锡,有一天航行到今天湖北省大冶县之东的西塞山,想起了这是当年王浚带了“楼船”所经过的地方,不免詩兴大发。吟了一首“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以前,孙坚、孙策何等英雄。孙权也不愧是一时豪杰。而今,这窝囊的孙皓丢尽了曾祖、伯祖,与祖父的检。他捆了自己,带了棺材,走到王浚的军门,去听凭处分。

  王浚也像以前邓艾对待刘后主那样。解了孙皓的绑,烧了孙皓带来的棺材,请孙皓进来相见。然后,点收了东吴的领土地图与户口册藉。地图上列有四个州(扬州、荆州、广州、交州),户口册籍上列有五十二万三千户人家。

  驻扎在涂口的王浑,大吃其醋,认为王浚无权受降,他王浑自己是“安东将军”,而王浚不过是一个不三不四的“龙骧将军”。王浑又认为,既然司马炎曾经命令他攻涂口,可见这攻进建业的事是司马炎准备交给他的任务。王浚分明在“越俎代庖”,而且,真正打了一次硬仗、击溃张悌的,是他,不是王浚。他尤其生气的是:在王浚经过(江宁峡之东的)“三山”之时,他派人请王浚到自己的军营里“谈谈”,那王浚却藉口“风大,船停不住”,竟敢不来(王浚也知道,倘若去王浑的营里,王浑一定要“节制”他,命令他暂时不要进展到建业城下)。

  王浚赶紧把孙皓押送给王浑,把首功让给王浑。王浑却仍然向司马炎告了王浚一状,说王浚不受他的“节度”。

  司马炎把王浑的状子,交给主管的臣子们审议。这些臣子竟然站在王浑的立场,建议用囚车把王浚押解来京,从严惩罚,像以前对邓艾那样(为什么这些臣子对王浑“一面倒”呢?因为王浑的儿子王济,娶了司马炎的女儿常山公主。王浑与司马炎是“亲家”)。

  司马炎在这一件事的处理上,不愧为开国之君,比他的爸爸司马昭还略高一筹。司马炎不准把王浚用囚车押解来京,只是下了诏书,申斥王浚一番,不该违抗了王浑的节度(王浚上表申辩,说自己在三月十五日中午已经到达秣陵关,到了黄昏之时才接到王浑要他接受“节度”的命令。在命令中,王浑叫他回军西向,围石头城。这时候,孙皓已经来降,实在没有再去围石头城的必要)。

  那位天子亲家王浑,也真是够无聊的,他又告王浚“得吴宝物”。王浚又不得不申辩,说:先走上孙皓的御船的,是王浑,不是他王浚;先进孙皓的皇宮的,不是他王浚,而是晋朝的扬州刺史周浚。

  到了王浚到京觐见之时,王浑在京城的党羽,又告他擅自烧了孙皓的船一百三十五艘,奏请司马炎把王浚“付廷尉椎”(抓到大牢里,严刑拷打,看他招也不招。这是我们中国人白玉一般的文化之中,挺难看的一点微瑕)。司马炎说:“不必如此。”

  司马炎升了王浑的爵,由京兆侯晋封为京兆公,也升了王浚的官,由龙襄将军升为“辅国大将军”,其后再升为“镇军大将军”。

  孙皓到了洛阳以后,被司马炎封为归命候。以前蜀汉后主到洛阳,所得到的爵位是“安乐公”。公爵,比孙皓高。魏国的末代皇帝曹奂,是在禅位以后被封为“陈留王”,王爵,比刘后主又高了一层。

  司马炎待他三人(曹奂、刘禅、孙皓)都很宽厚,让他们安享余年而死。

  现在,我们可以略为谈谈分久必合的大道理了。我在三十三年前曾在重庆于演讲之时说过:分久必合的必字,与合久必分的必字,都不妨“修正”为“可能”两个字。“合久了可能分,分久了可能合”。现在,我以为这“可能”两个字,又不妨再修正为“容易”:“合久了容易分,分久了容易合”。

  原因何在?合与分,本身都各有可爱之处,也各有缺点。刚合了不久,一切新鲜,颇有“开国景象”,在上的求才若渴,在下的互庆升平,合久了,有若干缺点就显露了。当皇帝的以为宝座稳如泰山;当官的懒得向老百姓讨好;没有当到官的,由于爸爸或丈人不是官而似乎永远没有机会一过做官的瘾,因此而“唯恐天下不乱”;至于一般浑浑噩噩的老百姓,过久了出汗纳粮的日子,也感觉烦,倘若又遇到什么蝗虫、大水、干旱、地震、土匪,那就颇有“反正是死,不如快活一下再说”的造反之意了。于是,大一统的局面土崩瓦解,慢慢地在地平线上冒出来若干割据一方的群雄。群雄互相比武,比到后来,就有几位尖尖儿的角色,演出在时间上或长或短的“分”的局面。

  分的局面,未尝没有它的令人向往之处。以读书人而论,在战国时代活着,确是比在明清两代捱着,舒服得多。明清两代有盐商,却没有孟尝君,也没有像“稷下”那样可以雄辩滔滔、畅所欲言的公共场所。做官的,与希望做官的,也会羡慕他们在战国时代的老前辈:本国或另一个国家的君主不赏识他们,他们就可以走到另一个国家去活动活动。“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以苏秦而论,只要还留着“三寸不烂之舌”,不怕没有一个可以让他“飞黄腾达”的国家。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