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细说三国_黎东方【完结】(32)

  刘表是当时所有的、仅知经史而不能作战的文人。他不但不能作战,也很不懂战略与军政形势。他早该于曹操、袁绍之间有所选择:或是联曹、或是联袁。联曹,曹不会让他继续割据,却可能以中央政府的高官给他;联袁,可以保持地盘,但必须不断对曹作战。倘若在最后曹胜了袁,刘表必然免不了曹的大举讨伐;倘若袁绍获胜,袁绍也未必容得下刘表。“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是中国人的一大传统;不仅主张仁政的孟轲有此思想,那些迷信武力的军阀与暴君,自从秦始皇以来也一向是如此的。

  刘表所采取的政策,既非联曹,亦非联袁,而只是在表面上联袁敌曹,在事实上所谓联袁不过是虚与委蛇而已。

  到了建安五年,袁的主力被曹击溃;建安七年,袁绍本人呕血而死;刘表依然没有什么举动,静候曹操将袁的三个儿子、一个外甥,依次解决。诚然,在曹操于建安九年进围邺县、消灭袁绍的第三个儿子袁尚之时或其以前,刘表曾经叫刘备向许县进军一次,颇有直捣曹操后方,予以致命的一击的样子。然而,刘备进到叶县便不得不撤退,可见刘表并不曾派遣重兵交给刘备指挥,来试图对曹操作致命的一击。

  刘表的政策,简单言之,是“坐观成败”,也就是“静候宰割”。那末,为他设想,除了联曹或降曹以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联袁是不是可行呢?苟然是可行的,但是必须行得名副其实,以全力与袁合作,夹攻曹操,攻占许县,消灭曹操;而且要出兵出得越早越好,不要等到曹、袁在官渡结束了决战以后。

  刘表倘若顾虑到袁绍万一胜利,一样难以侍候,那末,不妨设计出一套天下三分的计划来,使得曹操虽败而不全败,袁绍虽胜而不全胜,在曹袁之中施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制衡力。

  更好的一个政策,是放弃纵横捭阖的作风,一心以光大汉室,拨乱反治为己任,尽量扶持在许县的汉献帝,甚至把他送回洛阳,重建两汉盛时的“三权分工”、“用人唯才”的优良制度,自己功成不居,仍为啸傲山林的名士。

  我这些话当然都是白说。刘表已死,即使我是他的同时人,或者他是我的同时人,我也犯了“非其人而与之言”的“失言”的毛病。他刘表那一块料,怎么听得进我这个堂堂正正、讲原则的建议?

  类此的建议,只有刘备够资格听。而诸葛亮说给刘备听的,也正是这一套,只不过是由于当时的客观事实,陈义不能如此之高,而仅仅说到如何办到天下三分为第一步,与如何两路进军、北伐曹魏为第二步而已。

  刘备与诸葛亮二人之所以“谈得拢”,是因为二人有共同的大前提,共同的基本观念:“汉贼不两立”。袁绍、曹操、刘表,都是一些目无汉室的军阀或权臣,都是“贼”。

  袁、曹相争,是二贼相斗。曹操来伐刘表,也只是大军阀来打小军阀而已。夹在中间的刘备,其内心的痛苦是可以想见的。然而他的爱民之心,救世之志,为天下所共见,有十几万难民选择了他,跟他走,并非偶然。

  曹操在建安十三年七月来,刘表在八月死。“赤壁之战”发生在十二月。虽则这“赤壁之战”全靠孙权派周瑜、程普以三万人来帮忙助战,《三国志》魏的部分仍把刘备记载为战胜者:“(曹)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赤壁之战”的经过,请让我先说了曹操如何消灭了袁绍及其三个儿子一个外甥(袁谭、袁熙、袁尚、高榦),然后再说。

  九、袁、曹之战

  袁绍从初平元年主持讨伐董卓的同盟之时开始,直到建交五年在官渡被曹操击败之时,是全中国最有力量、最能号召的一个军政领袖。在官渡战败以后,他的四个州地盘依然掌握在手,比起曹操的兖、豫、徐三个州仍要大些。在名义上,他也不比曹操低:他是大将军、司隶校尉,兼冀州牧(加上他大儿子袁谭所领的青州,二儿子袁熙所领的幽州,与外甥高幹所领的并州),而曹操至少在名义上只不过是“行车骑将军”,兼司空而已(虽则曹操在事实上也控制了徐州与兖州、豫州,及整个的许县朝廷)。袁绍的兵、军粮、财力,也一向是超过了曹操所有。由于祖先与伯父、父亲,都做过三公级的最高官吏,中国到处都有袁家的门生故吏,他本人也极会交明友(最好的朋友包括张邈、伍琼、许攸、何颙),这也不是曹操所能比得上的。总之,他倘若早一点向曹操摊牌,胜利应该是属于他的一方。

  他的最大失策,是坐视曹操把献帝从洛阳接往许县,给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他的一名部下,原任冀州“骑都尉”的沮授,早就劝他抢先,把献帝从洛阳迎到邺县,他却听了郭图与淳于琼两人的话,顾虑到有了献帝在身边,就不能不遇事请旨,“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反而不太方便(曹操后来却感觉到有了献帝在身边,没有一点不方便)。

  平情而论,在建安元年曹操迎接献帝的时候,虽未必赤心忠于汉室,却至少是十分尊重汉室的。曹操当时给全国人士的印象,是既忠且勇;而袁绍是只知扩充自己地盘,对君父的安危漠然无动于衷的小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