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而且不等公孙康有所表示,就率领大军从柳城向南撤退。为的是:让公孙康放心。
曹操这一次从柳城撤退,冒了他自己所不曾预料得到的险。当时,季候不过是深秋,塞外却已经冷得很;他的部队被冻得受不了,更可怕的是,走了二百多里,没遇到水(来时,滦东地区泛滥的水,上不了长城南北两旁的山,而且已经流掉)。后来,他吩咐军士凿井,凿下去三十几丈才有水。军粮也吃光了,塞外本就不产多少粮食;牛羊之类,多数都被乌桓人之中不肯投降的带走了。曹操的错误,是忽略了在开拔以前向归顺了的乌桓人,多征发一些牛羊。于是,只得杀马充饥。杀了、吃了几千匹马,才回到了长城以南出产谷类的汉人耕种区域。
倘若二袁知道了曹操在归途如此狼狈,他们大可以率领残部来追,像俄国人在1812年追击拿破仑那样,中国可能另是一个局面。
二袁之蠢,蠢在没有先与公孙康接洽好,就贸然去投奔。他们第一是不懂政治,公孙康怎么会在他们与曹操之间,选择他们,而不选择曹操?公孙康怎么会情愿为了他们,而公然与曹操为敌?
第二,二袁也似乎从未对公孙康及其父亲公孙度的作风,稍作研究。公孙度与公孙康父子何尝有过不计利害、锄强扶弱的行为?《典略》这一本书上说,袁尚有意思于公孙康接待他的时候,出其不意,凭自己的膂力把公孙康抓住,杀掉,代替公孙康作辽东的大军阀。《典略》又说,袁熙对这个馊主意,还颇为赞同。
我认为,二袁虽蠢,还不至于蠢到这个程度。即使袁尚力大无穷,有匹夫之勇,也不能斗得过公孙康的成百成千的卫士。用空手道之类的功夫,也许能打死公孙康一人,却无法抵挡卫士们的成千的乱箭。再退一步说,袁尚有本事将公孙康的若干卫士一一打死,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去接收整个辽东的地盘。
《典略》的作者,是一个比起二袁,更没有政治头脑与军事常识的人。
公孙康准备宰了二袁,向曹操讨好,用不着先知道二袁有意对他下手。换句话说,二袁有没有馊主意,不影响公孙康的“既定计划”。
于是,公孙康就埋伏下刀斧手,二袁才到,向他行拜见之礼,他就一声令下,刀斧手就把二袁踢倒,砍下了血淋淋的头。
这两颗头,加上活该倒霉的辽东乌桓的单千苏仆延的头、被装在笼子里,用极迅速的驿递方式,送到邺县曹操的新的办公处(曹操已经在击败了袁尚之时,改兼冀州牧,把兖州牧让给了一个听话的部下)。
曹操欣然接受公孙康的这一份厚礼,吩咐左右:一面把三颗头挂在邺县的马市,一面派遣钦差去辽东,以献帝的名义拜公孙康为“左将军”,封公孙康为“襄平侯”。这襄平侯是属于“县侯”的一级,比“永宁乡侯”高。
一三、公孙渊
曹操一直到死,不曾有机会将公孙氏的辽东加以吞并。
公孙康在杀了二袁与苏仆延单于不久,便一命呜呼,寿终正寝。他的儿子公孙晃与公孙渊年纪均小,弟弟公孙恭,被部下拥立为“辽东太守”。公孙恭做辽东太守,做到曹丕篡了汉朝,曹丕(魏文帝)派人安抚他,拜他为车骑将军,封他为“平郭侯”(平郭是今日辽宁盖平之南的一个县)。
到了魏明帝曹叡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公孙恭被公孙渊篡了位(公孙渊的哥哥公孙晃这时候在洛阳当人质)。
魏明帝派人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任命他为“辽东太守”(公孙渊是否继承了父亲公孙康的“襄平侯”,还是继承了叔父公孙恭的“平郭侯”?难考)。
孙权于赤壁之战前后,已与曹家闹翻了两次:在猇亭之战以后,又已与蜀汉的刘家言归于好。他在公元229年称帝,国号吴,年号黄龙。公元232年,他改年号为“嘉禾”;次年,嘉禾二年,他派了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带了一万名兵士与很丰富的金银财宝,乘船由海路到辽东去,封公孙渊为“燕王”,封地为幽、青二州十七郡、七十县。
事前,公孙渊曾经向孙权上表称臣,而且派了代表舒绽来到孙权的都城建业(今日的南京)。
孙权不曾料到,这公孙渊反复无常,变得极快,张弥、许晏两个人到达辽东之后,全被公孙渊砍头,把首级送到洛阳,呈献给魏明帝。魏明帝任命公孙渊为大司马,封公孙渊为“乐浪公”。这一年,是孙权的嘉禾二年,魏明帝曹叡的青龙元年。
孙权不仅丢了两位被公孙渊杀害了的大员、一万名被公孙渊收编了去的兵士与无数的被公孙渊白赚了的金银财宝,而且丢尽了脸。孙权“气涌如山”,说:“不自截鼠子头以掷于海,无颜复临万国?就令颠沛,不以为恨!”
孙权当时就想点齐兵马,乘船去辽东与公孙渊拚个你死我活。他的左右薛综等人,劝他不可如此。过了一阵子,孙权也就把这一口气忍了下去(这就是他比刘备高明的地方)。
公孙渊不知死活,以为欺骗了、而且,欺负了远在江东的孙权,是白捡便宜。他哪里晓得,如此的背信行为最对他自己不利。魏国君臣见到他能够这样子对付吴国,如何能相信他会始终忠于魏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