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又过了一年零三个月之后,我们才看到善于学习的苏联红军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下,在中国边境城市满洲里几乎一丝不差地重演了密支那空降的全过程。有必要指出的是:苏联人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他们的空降是在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一周进行的。
最尴尬也最恼火的当属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勋爵一度反对进攻密支那,并断言史迪威将因此遇到麻烦。但是在五月的某一天,当他一觉醒来时,却被告知中美联军已经成功地实施了一次极为出色的空降作战,勋爵受到的震动以及由此引发的怒火是可想而知的。不管怎麽说,史迪威和那支中国军队名义上隶属于他,是他的下级,因此当丘吉尔首相来电询问:“中国人是怎样漂亮地在密支那从天而降的?”勋爵耸耸肩,不屑地回答:“那不过是我的副手指挥的一场有限的进攻。” (《史迪威出使中国》)
历史链条的连接往往取决于一些表面上看似乎不相关的偶然性。过了不久,勋爵突然改变主张,决定亲自收复缅甸,这与上述“密支那受辱事件”并非毫无关系。
勋爵后来也加入反对史迪威的多数派行列。
五月十八日,也就是实施空降作战第二天,史迪威中将偕同他的一大群军事助手,还有一个美国新闻记者团一起降落在密支那机场。美国将军看上去喜气洋洋,精神抖擞,他匆匆视察过机场,就冒着炮火进入前线指挥所。将军决心要给密支那之战打上一个漂亮的句号。
“我要你们在两周之内拿下密支那。”史迪威目光炯炯环视鸦雀无声的中美将校们,“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好的开头,因此我们必须完成一个更好的结尾。我绝不允许任何疏忽、松懈和畏缩不前,你们必须以军人的荣誉向我担保。”
然而,事实上两周拿下密支那是不可能的。史迪威在空降成功的胜利心情鼓舞下犯了一个不能原谅的错误:他低估了敌人,低估了敌人的顽强意志和战斗力。月底,由于中美联军轻敌冒进,整整两个团的官兵在密支那火车站遭到不可挽回的覆灭命运。这是缅甸开战以来盟军遭受的最沉重打击,日军主力把盟军放进车站,然后加以分割围歼。密支那火车站变成一座巨大的坟场,中美官兵尸骨狼藉,令人触目惊心。
此后,盟军攻势一度削弱。随着双方援兵和缅甸雨季的到来,更加艰苦而激烈的密支那攻坚战便不得不持续了将近八十天。
8
七月十二日,日军密支那城防司令官水上源藏少将突然收到一份措辞异常严厉的命令,该命令发自第三十三军司令部。
密支那城防司令部:
兹命令:
一、军主力近日在龙陵方面发起攻势,密支那以北及八莫、南坎必须确保安全。
二、水上少将必须死守密支那。
第三十三军司令官
本多中将
——引自日本防卫厅著《缅甸作战》
据日本历史学家称,在整个“圣战期间”,类似这样公然针对个人而发的作战命令实属罕见。出现上述违例命令的原因只有水上少将自己清楚,那就是他的性格同顶头上司本多司令官格格不入。
少将原是一名工兵大佐,战前为熊本煤矿的爆破工程师,曾经留学欧洲。如果说本多司令官对少将有什么不满之处的话,那就是少将在关键时刻往往缺少日本武士那种杀身成仁效忠天皇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本多司令官是一位职业军人,信奉武士道,不大看得惯非军人出身的军官。他认为大本营把老百姓充斥到军队来是一种失误,尽管他以前也曾经做过老百姓。在围剿温盖特空降兵团的作战中,本多司令官曾严厉训斥过水上少将,原因是少将过分优柔寡断和爱惜自己的马匹。
在本多看来,水上少将不配做一名帝国将军,他只是一个穿军装的老百姓而已。
密支那战役之初,水上频频告急,请求增援。
六月,少将报告:“阵地两面出现敌人坦克,急需一一五重炮及速射炮支援。”
七月九日,本多司令官电询密支那近况,城防副司令丸山房信大佐答:今后可望坚守两个月。
仅仅两天后,七月十一日,水上少将再次报告:“敌人大规模进攻,阵地设施薄弱,粮、弹均缺。请速增援,否则难以坚持。”
本多司令官大为震怒。两相对照,他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找到水上少将意志不坚定的证据。不管怎么说,军人必须尽忠职守,战至一兵一卒。此时英帕尔日军已败,怒江前线两军对峙,倘若密支那军心动摇,缅甸前线必将出现不可收拾的连锁反应。
本多司令官亲自口述了上述电令。
军部参谋长辻大佐迟疑地说:“是不是语气缓和一些好?”
一个名叫安信的少佐参谋插嘴说:“应该把水上少将改为水上部队。”
本多司令官眼睛一瞪,辻大佐立刻改变主意,连连说:“这样好,这样好。马上发往密支那。”
水上少将的老上级,第五十六师团松山祐三师团长获悉电令内容后极为愤慨,他在前线通过电话向第三十三军发出强烈抗议。但是本多司令官一意孤行,不予理睬。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