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国内也掀起一股舆论浪潮,要求修正战略方针,更加重视太平洋战场。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赞成先打败日本的民众比例是65%,而赞成先打败德国的是23%※ 。--差距如此悬殊。
※史实。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有影响报纸的头版标题,往往是:"究竟是谁在攻击我们?""哪一个更重要?""军事指导的误区在哪里?""必须先扼住日本的喉咙!""斩断黄色魔爪!"等等。
发行量巨大的《时代》周刊冲在前列。
马歇尔知道,它的老板亨利·卢斯生于中国山东蓬莱,是中国、也是蒋委员长一家的朋友。《时代》关注中国,已有十几年历史。
(20)
北平。南池子,翠明庄。
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里,冈村宁次大将刚布置完新一轮"肃正作战"计划。
"总而言之,土八路有如附骨之蛆。药力一过便又迅速生长。此乃顽症,久治不愈。诸君切不可掉以轻心!"
散会以后,冈村仍然想着他去年策划的那场"百万大战"。那是针对上一年八路军"百团大战"的报复行动。十万兵力,扫荡近两个月,又用蚕食、封锁,挖沟、筑墙、开河、修路、建碉堡、制造无人区等等手段,也未能把那个"晋察冀边区"肃正、剿灭掉。
封锁沟挖了一万多公里。这是他得意的囚笼政策,有着前辈兵法的依据--中西合璧:德克塞的堡垒主义和曾国藩绞杀太平军的成功战例。
可是对付游击战,完全不同于他在武汉会战中的那种攻防裕如。
土八路混迹于百姓之间,神出鬼没,情报灵通,打了就跑,令防范颇感吃力。甚至把他的封锁沟变成交通壕,架着梯子在里面穿梭往来。
必须再次展开攻势。手里18个师团的兵力--1军、12军、驻蒙军以及4个混成旅团和"皇协军"14个团,要充分运用、调配,组成一个个的"铁环阵"。
针对华北粮仓--冀中平原的扫荡五月初开始。而针对晋东南太行山八路军总部的"肃正作战"则安排在五月中旬。
冈村盘算周全,吁口气向西窗望去。
数百米之遥就是紫禁城。对照那斑驳残颓的红墙琉璃瓦,翠明庄的青砖绿瓦在四月夕阳里显得生机勃勃。院子里那株玉兰虽已凋谢,古槐却已是绿上枝头。他不禁心情释然,随口吩咐道:
"有请片山先生。今晚想与他试作乌鹭之战呐※。"
※围棋。
(21)
华盛顿。宪法大道,陆军参谋部。
"请进。"听到敲门马歇尔回应道。眼睛没有离开桌面,眉头依然紧锁。
进来的是值班助理军事秘书马克斯韦尔·泰勒少校,一个机敏的青年军官,西点高材生,具有优异的服役记录。
"将军,史迪威中将从缅甸来电。"
参谋长点头,泰勒继续报告。
"他已离开重庆,再次赶赴前线。指挥部设在曼德勒以东的眉苗。蒋介石大元帅答应,派出的10万远征军由史迪威将军指挥。"
将军脸色舒展一点:"你怎么看?"
泰勒轻轻跳动一下眉毛。一年前他作为参谋长助理秘书,刚来陆军部报到不久,第一次被马歇尔这么问的时候,惊得差点把椅子碰翻。渐渐地他习惯了上将对少校征求意见的这种方式。后来的生涯中他一直自觉不自觉地保留着马歇尔式的工作风格。
"史迪威将军?是少有的实干家。"
看到参谋长示意,泰勒又说: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时,我曾在他手下、在中国工作半年,收集作战情报。我钦佩他。不管人们怎样说他性情急躁,我都愿意和他……"泰勒自觉失言,匆忙补充道:"当然,也愿意和您在一起。"
马歇尔轻易不动声色,但也忍不住侧了一下头,收住嘴边的嘲笑。
原来,一月下旬史迪威受命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和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到华盛顿挑选随行成员和助手时,在他的名单上,泰勒高居前列。 ※
泰勒上尉1935-1939年间是驻日本使馆武官助理,相当了解情况;并有语言天赋,日语、中文都能使用,至于西班牙、意大利语,程度可称流利。
两人跑到缅因大道海味餐厅,一顿饭功夫,泰勒就欣然同意,私定终身。 ※
然而史迪威的名单呈报马歇尔批复时,所有人员均获批准,只有泰勒的名字被划掉了,而且不说明任何理由。泰勒为此沮丧很久。 ※
※均为史实,见于泰勒回忆录。
(22)
"我是说,中国远征军这件事。"马歇尔澄清问题。
泰勒思衬:"将军,我认为,远征军是否适应美国式指挥,还没经过检验。日本进攻兵力虽不大--只有两个师,但来势凶猛,优势的英国人都没顶住。"
"还有呢?"
"我认为在这一地区,至少该有一支小规模部队,以维持我们的某种军事存在。即使不是因为史迪威将军也罢。在那里牵制日本人南下,十分重要。"
马歇尔锐利地盯视着泰勒。
"你这样想?但那儿并不是划归我们的战区呢。你考虑过维持这样一支部队的成本、后勤、用途等一系列问题么?"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